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华水塔”三江源生态环境治理已经初见成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0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西宁7月7日电(记者顾玲)我国自2005年实施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来,两年间累计投入10.25亿元,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了一系列工程。目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初见成效。

    据青海省林业局副局长郑杰介绍,2005年-2006年,国家投资10.25亿元,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了以草原鼠害防治、建棚养畜、黑土滩综合治理和草原防火为主的农牧项目;在生态移民方面,实施了围栏禁牧、移民设施建设等;还实施了封山育林、荒漠化治理和森林防火等林业项目;通过技术培训、实用技术推广与研究,以及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监测等项目,着手解决这一区域的民生问题。

    郑杰介绍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得这一地区在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防治水土流失、遏制草地退化、拯救濒危物种、改善生存环境和民生问题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三江源区围栏禁牧草场406万公顷,减畜338.79万只羊单位,防治地面鼠害541.47万公顷、地下鼠害44.96万公顷,在三江源的13个县建设暖棚49.87万平方米等。

    为了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2005年我国启动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这项投资75亿元、建设期近10年的生态建设项目,旨在缓解三江源地区生态不断恶化的趋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解决区域民生问题。

    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的源头,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湿地,还蕴藏着2000亿立方米的冰川资源。这里的生态保护状况,对三大江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 三江源高寒地区有限的森林资源得到悉心呵护
· 青海省投资6200多万元恢复治理三江源矿山环境
· 青海将对三江源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治理
· 三江源:沙化土地已占到源区土地总面积的15.1%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