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抗日战争纪念馆20年来接待中外观众1400多万人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0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记者 张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沈强7日说,20年来,抗战馆接待中外观众1400多万人次,已建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抗战史研究中心和中日友好交流的窗口。

    7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馆20周年。

    沈强在参加7日举行的抗战馆20周年纪念活动上说,抗战馆于1987年7月7日建成开馆,先后经过三次更新改造。特别是2005年7月7日《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开幕两年来,接待中外观众达200多万人次,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

    从2001年开始,抗战馆在全国率先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较好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连日来,抗战馆与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等单位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7月6日,举行了海峡两岸纪念抗战爆发70周年学术座谈会;7月7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难忘七七 珍爱和平》史料展开幕。《抗战家书》等一批由抗战馆参与编辑的抗战图书也于近日发行。

“七七事变”抗战老兵重返卢沟桥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记者马杰、张舵)7月北京的骄阳下,9位白发苍苍的抗战老兵,70年后重返一座历经沧桑的桥,缅怀历史,寄托哀思。

    “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宛平城外,“卢沟晓月”碑亭前,9位年逾八旬的老兵在口号的指令下列队报数并行军礼。

    “一,二,三……八,九!”老人们洪亮的声音在卢沟桥上空回荡。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郊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随后炮轰宛平城,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史称“七七事变”。

    20天后,日军猛攻北平南苑,守军将领国民党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殉国,一天内伤亡士兵超过5000人。随后,北平失守,天津沦陷。

    9位老人就是当年奋勇抵抗的第29军老兵,他们来自祖国大江南北,拄着拐杖,坐着轮椅,年龄最大的94岁,最小的87岁。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70年来首次回访卢沟桥。

    “民族兴旺的命运,正担在我们两肩……挥舞起锐利的剑,冲杀向敌人的胸前,报了民族仇,偿了我的愿,死有何憾,死有何怨!”87岁的老兵,空军指挥学院训练部顾问沈甸之激动地当众朗读当年写下的豪迈诗句,动情之处,不由得眼眶湿润。

    在宛平城内的抗日战争纪念馆,89岁的赵新立在一幅幅照片前驻足凝视,并不时伸出颤巍巍的手对身边的人说:“当时就是这个情况,日本侵略军没有人性,老人小孩都不放过,惨哪!”

    当年29军132师的张可宗战后定居重庆,他说:“一年365天,天天都想起抗战的事情。现在我告诉下一代,中国的土地寸土不让,寸土必争,29军尽到了保家卫国的责任。”

    但张可宗也有遗憾。他说:“那时我是班长,主要负责首长保卫工作。我们流过血,流过汗,却没有保护好首长,现在依然感到惭愧。29军目前只剩我们这几个了,我们也老了。”

    佟麟阁、赵登禹、冯玉祥等名将的后人,以及被掳日本的幸存劳工等历史见证人也与老兵们一起参加纪念活动。

    “每次来到这里,我都是国恨家仇涌上心头,心情难以平静。”佟麟阁的儿子佟兵说。

    活动的组织者,多年来致力于口述史研究工作的民间人士方军说:“亲历者的自述是丰富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细节。”

    “70年后战场重聚,他们留下的可能是卢沟桥事变亲历者的最后一张写真。”方军说。

    中国抗战史学会会长何理说,抗战老兵是历史的活证人,历史就写在他们身上,他们亲身参与这样的纪念活动具有特别的震撼意义,而这项活动由民间自发组织,也体现了群众对历史的重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相关链接
· “张自忠将军初葬处”石碑入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 抗日战争纪念馆维护调整完毕中小学生仍免费参观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