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四川达县7月13日电(记者 任硌)7月上旬,地处川东北的四川达县因遭持续暴雨袭击,在几天之内全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800多处,其中特大山体滑坡18处,尽管3000多名群众因此失去了家园,但却创造了在如此高密度自然灾害下因预警转移及时而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几天过去了,灾区民众生活怎么样?记者近日深入滑坡灾区进行了探访。
7月13日一大早,记者随达县县委书记陈光礼带领的县慰问组驱车两小时到达达县道让乡后,又乘船沿巴河而下,巴河两岸洪灾肆虐后留下的痕迹仍清晰可见:树木倾斜、淤泥遍地。半小时后,记者来到巴河岸边的道让乡白马梁村二社,远远就看见一块长约1.5公里,宽约1公里的滑坡体斜插在巴河中,滑坡体上布满倒塌的民房、树木,裸露的岩体就似河岸上一块巨大的伤疤。
据了解,7月6日晚发生在白马梁村二社的特大滑坡流体量达3000万立方米,摧毁民房113间,149人因此无家可归。
由于此前道让乡乡村干部预警监测及时,所有受灾群众都得到及时转移,无人伤亡。记者在现场看到,所有的受灾民众都得到及时分散安置,县、乡有关部门在现场设立起临时的医疗、救助点,饮用水、食品供应充足,民众情绪稳定。县委书记陈光礼代表县委政府慰问民众后表示,县、乡党委政府已着手启动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的计划,力争在几个月内让失去家园的灾民住上新房,此前政府会对灾民的生活负责,党委政府的真情和承诺换来了灾民的阵阵掌声。
白马梁村特大山体滑坡仅是达县众多山体滑坡的一个点。7月7日上午发生在达县青宁乡岩门村的特大山体滑坡造成的损失最大,受灾人数最多。在3平方公里的滑坡地带上,3000多万立方米泥石流损毁民房1658间、农田1500亩,造成2251人无家可归,民众财产损失巨大。
记者在青宁乡场镇的青宁中学看到,整个学校已成为受灾民众的临时大家庭。几十间教室成为灾民的临时住宿点,政府无偿为每户灾民家庭提供了床、被子和其他生活用品;平时仅能供600人吃饭的学生食堂在党员干部、学校老师等许多志愿者加入后,每天按时为近2000人提供饮食,洋葱炒肉、冬瓜丸子、米饭、馒头,香喷喷的饭菜凝聚着党和政府对灾民的深情厚谊,冲淡了灾民失去家园的忧伤。
据介绍,岩门村特大滑坡发生前后,达州市和达县果断采取措施疏散转移群众2251人,创造了如此严重自然灾害下无人员伤亡的奇迹。灾情发生后,除具备投亲靠友分散安置条件的受灾群众外,有近900名群众被暂时集中安置在青宁中学。民政部、四川省、达州市及达县领导多次到学校慰问看望受灾群众。省市县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受灾群众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医疗。
岩门村六社村民魏文珍老人家13间房屋在滑坡中毁于一旦,她告诉记者:“天无情,人有情。政府不但及时把我们转移出来,救了全家人的命,还如此贴心地关心我们的生活,共产党好啊。”
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记者在每处灾害现场和安置点都能听到同样的话。道让乡白马梁村村民罗世万说起房屋被毁时眼圈发红,他擦干眼泪后对记者说:“房子、财产没有了哪个不伤心?但有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我们心中就充满了希望,日子会好起来的。”
达县在几天内集中发生800多处山体滑坡造成众多群众无家可归的严峻现实引起了四川省、达州市的高度重视,达州市委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李向志牵头的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多项措施,帮助群众重建家园。
在往返各处受灾地的公路上,记者看到,一车车的救灾物资日夜不停地送往灾区,来自中央、四川省、其他兄弟市州的慰问团连日来深入灾区展开慰问。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也在热烈开展。目前,抗灾救灾、生产自救的工作正在有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