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安徽阜阳7月15日电(记者郭献文、杨玉华)“这里有一处危房,随时有坍塌危险,能不能尽快协调镇小学临时安置一下?”雨幕中,崔显瑞对着手机焦急地喊道,胸前别着的“红旗”徽章格外醒目。在他的背后,是一间低矮的土房,屋顶盖满了遮漏的树枝,一根碗口粗的木棍支撑着已经倾斜的外墙。
崔显瑞是淮河蒙洼蓄洪区解放庄台的包村干部。7月10日王家坝开闸蓄洪,土褐色的淮河水像脱缰的野马,一路奔腾冲进蒙洼蓄洪区,仅45个多小时蒙洼“水袋”就灌进2.5亿立方米洪水,蓄洪区内136座庄台一大半成为滔天浊浪中的“孤岛”,近16万名群众生活随时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救灾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洪魔,蒙洼所在的阜南县决定从县直机关抽调140名干部派驻庄台,成立临时党支部,帮助开展抗洪救灾工作。崔显瑞就在这时进驻解放庄台,临时党支部委员是他的新身份。
记者采访时,崔显瑞正领着县房产局的工作人员在庄台上检查危房。在村民邓葵香家,他们发现这间土房的屋顶年久失修、多处漏雨,墙壁也开始倾斜,顶棚和土墙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崔显瑞当即要求邓家转移。
“面对洪水和困难,群众容易情绪不稳。有了这个临时支部,群众就有了‘主事人’,遇到困难我们随时解决。”崔显瑞说。
据崔显瑞介绍,他从7月10日进驻庄台就“没闲着”,“打扫庄台卫生,安全巡逻,发放救灾物资,进行卫生防疫。所有临时支部同志的神经都绷得像拉紧的弦!”
正说着,崔显瑞的手机响了。临时支部的书记回电话告诉他,已经联系好邓葵香一家的住处。“我们马上就组织人员帮助搬迁,尽快让他们离开危房。”说着,崔显瑞“甩下”记者去忙工作了。
为了让灾区群众遇到困难能及时找到临时支部,这些干部在驻点外都悬挂了醒目的标牌,高高竖起了党旗,党员都戴起了党徽。现在,各临时党支部成了受灾群众诉困苦、解难事的“主心骨”。群众说,看见临时支部的党旗飘扬,心里踏实多了!
像崔显瑞一样,许多党员干部进庄台刚一放下行李,就立刻忙活起来。记者走访了蒙洼蓄洪区内的多个“孤岛”庄台,在每个庄台上,都看到了“临时党支部”,不时可以看到胸前挂着“红旗”徽章走家串户忙碌的“临时支部成员”。在刘郢子庄台,记者碰到从县林业局抽调来的副局长邓玉奇,他正忙着把外面捐赠来的方便面分发到各家各户。他告诉记者,7月9日接到县里命令,他便立即赶赴蒙洼,到了这里就开始帮助群众转移,从晚上7时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时。
“有了临时支部,拔闸前帮俺转移撤退,洪水来了又跟俺们一起住在台子上,问寒问暖帮助解决困难,可管用了。”提起临时党支部,蒙洼庄台上的村民们七嘴八舌赞不绝口。
解放庄台51岁的张中材老人经历过多次蒙洼蓄洪。提起临时党支部他赞不绝口,“庄台上的每家每户工作组都跑遍了,到群众家查危房,送救灾物资,发放漂白粉。我们没蔬菜吃,跟他们一反映,就用船运来了洋葱、土豆、辣椒,还组织用小麦兑换面粉。”“有了他们,我们现在吃穿住都没问题,也没人得传染病。”
7月12日,曹集镇镜湖村大杨庄台的村民王米丽生命垂危。但面对滔滔洪水,庄台医生和她的家人都束手无策。上午9时20分,县派驻工作队员、房产局干部、临时党支部书记程鉴吾了解情况后,一边组织紧急救助,一边向县、乡、村三级防汛指挥部报告情况,请求援助。县防汛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安排乡镇和卫生部门及时救助,迅速调来船只。在程鉴吾的亲自护送下,9时50分,病人被安全转移到曹集镇卫生院。这时卫生院已接到县卫生局局长骆桂新“全力以赴、免费救护”的指示,医护人员立即投入抢治病人的战斗之中。目前,病人正在治疗当中。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灯塔”“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根标杆”。大杨庄台的受灾群众说:“这些平时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话一点都不虚!这些话是真暖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