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60年:万民拥戴的“国门卫士” ——记内蒙古满洲里边防检查站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8日电(记者丁铭) 肩负着中俄最大陆路口岸边防检查职责的内蒙古自治区公安边防总队满洲里边防检查站,连续两年在有1万名各界人士参与的满洲里市软环境和机关作风建设“民评官”测评中排名第一,成为万民拥戴的“国门卫士”。
构筑通关“高速通道”
办理一名通关旅客手续不超过45秒;处理一般问题不超过30分钟;24小时开通投诉、咨询、求助服务热线,受理投诉事件15日内答复处理情况。这是满洲里边检站向社会作出的公开服务承诺。
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承担着满洲里铁路货运、铁路客运、公路口岸、中俄互市贸易区、满洲里机场5个执勤现场边检任务。近年来,面对口岸大通关、人员大出入、运力大提升的发展趋势,这个站坚持“通关需要在哪里、边检就服务保障到哪里”的工作目标,改进勤务机制,简化查验手续,搭建数字化边检工作平台,使出入境人员、车辆的验放速度和铁路疏运能力得以数倍提升。
目前,满洲里口岸一列货运列车的检查时间由50分钟降低到10分钟,一辆货运汽车的检查时间由15分钟降低到2分钟,国际客运列车检查时间由过去4小时缩短到现在2小时。口岸出入境总量连创历史新高,出入境人员、货物由2000年的90多万人次和595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169万人次和2172万吨。
与此同时,这个边检站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涉外单位、涉外企业和中外游客提供“广位服务”“跟进服务”“延伸服务”30多项,简化查验手续50余项、消减通关环节8个,推出专用服务通道13条,通关速度提高了近6倍,极大地促进了口岸经济的发展。
打造口岸“爱心橄榄绿”
“视旅客的利益重于一切”是满洲里边检站的工作理念,当中外旅客最需要帮助时,满洲里边检站官兵总是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在中俄边境口岸打造了“爱心橄榄绿”。
2007年3月,满洲里边检站收到一张境外劳工托人捎来的求救便条,上面讲到有12名中国劳工在俄罗斯赤塔州一家合资企业从事森林采伐作业,年初,由于中俄双方投资商发生经济纠纷,俄方就单方面无故扣留了他们的护照。身无分文的12名劳工在俄罗斯四处求助未果的情况下,想到了中国边检官兵,于是就托人带回了这张便条。
满洲里边检站接到这张便条后,紧急与俄方边检部门进行会晤,终于使这12名中国同胞拿回护照,得以平安回国。他们激动地对边检官兵说,要不是你们全力帮助,我们真不敢想像现在会是什么情况,谢谢你们的救命之恩!
出入有境,服务无境。今年3月18日,一位俄籍孕妇在其丈夫搀扶下走进口岸检查大厅,孕妇挪着小步,神色十分痛苦。她的丈夫说,他们在中国经商,妻子怀孕9个月了,想要回国生孩子,由于旅途颠簸,感觉很不适,希望中国边检能给予帮助。
为了减少这对夫妻在口岸的滞留时间,保证母子平安,边检官兵迅速协调联检单位优先为他们办理相关手续,开通专门通道。5分钟后,这对夫妻顺利出境。临别时,这对夫妻连称边检官兵“哈拉少!”(汉语“好”的意思)
筑起国门“拒腐屏障”
满洲里边检站官兵负责把关验证和守护国门,有人形容他们的权力是“点点头,钱不愁;挥挥手,半幢楼”。为此,许多不法分子企图采用各种手段拉拢腐蚀边检官兵,以便取得顺利通关的“通行证”。然而,边检站官兵的心不为诱惑所动,在国门下筑起一道牢固的“拒腐屏障”。
每年圣诞节前后,往俄罗斯运送蔬菜水果的货车骤然增多,在出境通道前排起长龙。由于天寒地冻,很多司机害怕水果冻坏,急着想出境,于是便打起了执勤战士的主意。
2006年圣诞节前3天,一名中国货车司机偷偷溜到执勤战士曹军身旁,悄悄将1000元塞到他的棉大衣衣兜里。曹军当场将钱递还给他。这个司机又先后掏出1000元递过来,说:“兄弟,调个车位,这个价钱已经不低了。” 曹军义正词严地告诉他:“我不是在和你讲价钱,我是在为国家站岗执勤。”这名司机只好跺跺脚悻悻地离去。
金钱关难过,一些人便打起了美人关。一次,有名浓妆艳抹的年轻女子深夜敲开执勤一科科长刘德坤的家门,媚笑着说:“我是昨天因证件有问题被你阻留的。我盯了你一天了,知道你老婆不在家,所以才来的。晚上我也没地方睡觉,不如陪你睡好了。”刘德坤敞开家门,怒道:“请你出去。”这名女子仍然恬不知耻地作势往上靠。刘德坤闪身躲开:“如果你自己不走,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你不是没地方睡觉吗?去公安局睡一觉好了。”说罢,抄起电话就要拨出电话。那女子惊叫:“别!别!别!”仓皇逃了出去。
据满洲里边检站统计,2000年以来,全站共拒贿140多次,拒贿人民币60多万元、卢布40多万元、美元1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