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统计局:消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增强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19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记者 张毅 江国成)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19日说,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二季度经济增速比一季度进一步加快,主要原因除出口外需拉动之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增强。

    他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的幅度在缩小,这意味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大。这种变化是“我们所期望的”。

    李晓超表示,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企业效益好,职工收入普遍增加较快,公务员工资改革,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居民收入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和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促进了各收入群体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加。

    他说,由于各级政府加大了社会保障的投入,致力于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居民对未来预期看好,消费信心增强,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此外,消费升级步伐加快,促进了消费。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中,汽车类同比增长36.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1%,家具类增长43.4%,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9个百分点、8.4个百分点、16.6个百分点和22.6个百分点。

    李晓超说:“这表明居民在重点领域的消费增长还是比较快的,主要表现为汽车和住房消费。另外,汽车和住房产业链又比较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比较强。”

    今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发展态势。

    经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较大不能掉以轻心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记者 张毅 王优玲)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当前我国面临较大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食品价格上涨增加了居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支出负担,不能掉以轻心。

    李晓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当前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房屋销售价格还在上涨,股票指数在波动,一旦食品价格上涨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将出现食品价格和房屋销售价格的叠加作用,存在着引发价格上涨的风险。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4.4%,上半年达到3.2%,比去年同期增加1.9个百分点。

    李晓超说,当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3.2%的涨幅中,粮食、肉禽及其制品和蛋等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了2.5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粮食价格同比上涨6.4%,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蛋价格上涨27.9%,水产品价格上涨3.7%,鲜菜价格下降2.9%,鲜果下降2.9%。

    李晓超说,今年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的核心价格指数仅上涨0.9%,工业品出厂价格基本稳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在回落。

    他说,粮食价格上涨受到了国际市场粮食涨价和粮食需求增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自去年下半年起持续上涨,并延续到目前。国际市场粮价变动直接传导并推动了国内粮价的上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消费者直接消费粮食的比重在减弱,但肉禽蛋消费在增加,相应来说饲料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工业生产用粮需求在不断增多,相应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此外,今年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5.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3.9个百分点。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今年上半年我国粮食价格的上涨。

    李晓超说,在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中,尤以生猪价格上涨较突出,其上涨的主要因素是饲料价格上涨、成本增加、收益较低、供给减少等。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总量距世界第三越来越近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记者 张毅 张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19日表示,中国的经济总量与世界排名第三的德国差距越来越近。

    根据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的核实数据,中国2006年的GDP达到人民币21.087万亿元,约合2.70万亿美元。而德国2006年的GDP为2.3万亿欧元(约合2.86万亿美元)。

    李晓超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可以肯定的是,中国GDP和德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德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在2.5%左右,而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超过11%。

    李晓超指出,目前已经有机构预测今年中国的GDP总量会超过德国,但具体的数据计算比较复杂。由于计算方法比较多,不同的机构预测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因为不仅牵扯到汇率,还牵扯到对德国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

    新闻分析:CPI上涨不会引发全面物价上涨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 张毅 张舵)  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同比上涨4.4%,创32个月以来新高,这也是CPI连续4个月同比上涨达到3%以上。这一轮由食品价格带动的CPI增长,会不会引发全面物价上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认为,上半年CPI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呈现出结构性上涨,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而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基本稳定。如果控制得当,不会引发全面物价上涨。

    据统计,上半年全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其中,粮食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其余则有涨有落,水产品价格上涨3.7%,鲜菜鲜果价格下降2.9%。

    李晓超指出,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中,食品价格带动了2.5个百分点。如果扣掉食品因素,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其他项目才上涨0.7%。这说明,食品价格上涨主要集中在粮食、肉禽及其制品和鲜蛋价格。

    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类的价格上涨原因是什么?李晓超解释说,粮食价格上涨首先是因国际市场粮食涨价和粮食需求增加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自去年下半年起持续上涨,并延续到目前,其变动直接传导并推动了国内粮价的上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禽蛋消费以及饲料需求增加,粮食需求不断增加。近几年,我国投产了一些生物燃料,如乙醇项目,工业生产用粮数量增多,也相应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今年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5.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3.9个百分点,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今年上半年我国粮食价格的上涨。

    在上半年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中,生猪价格上涨尤为突出。生猪价格上涨主要受饲料价格上涨、成本增加、收益较低、供给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全国20多个省市生猪蓝耳病疫情大面积发生,也影响了生猪供应。

    由于去年同期食品价格基数低,相应显得今年上涨幅度较高。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基本稳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还在回落。

    李晓超指出,当前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房屋销售价格还在上涨,股票指数在波动,一旦食品价格上涨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出现食品价格上涨和房屋销售价格上涨的叠加作用,将引发价格上涨的风险,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有关各方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包括加强化肥等农资价格监管、扶持生猪生产、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保持灾区物价稳定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指出,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既要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供求的积极作用,又要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综合采取财政、信贷和保险等多种措施,支持粮食、畜牧、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帮助农民和农副产品生产企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要采取财政、信贷和保险等多种措施,支持粮食、畜牧、蔬菜等主要农副食品生产,同时要从严控制玉米等粮食深加工项目,确保食物供应安全。有关部门还加强了价格监测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范价格异常波动。

    为克服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对部分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最近陆续采取措施,向对低收入群体和大专院校提供一定的补贴。

 
 
 相关链接
· 统计局:上半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发布会
· 统计局:上半年我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 统计局介绍0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 统计局20日将发布消费价格、工业生产等统计信息
· 统计局介绍200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 统计局公布各省区市单位GDP能耗(表)|新闻发布会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