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冲不垮的“堤防”——2007淮河抗洪英雄群像素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31日   来源:新华社

冲不垮的“堤防”,老百姓的“靠山”
——2007淮河抗洪英雄群像图素描

    新华社合肥7月31日电(记者 葛如江、杨玉华、程士华)洪水来时,有这样一群人,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不畏艰险,挺身而出;洪水退后,这样一群人便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久久难以忘怀。

    他们是基层党员干部的代表,在抗洪中用自己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树立了一个群体的鲜活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尊重和信任。他们是冲不垮的“堤防”,老百姓的“靠山”。

    从洪水中救出11人的村支书――安建坤

    提起刚过去的大水,80多岁的安老太太仍感到恐惧,她嘴巴哆嗦地说:“水太大了,害怕啊,要不是俺侄儿就没命了!”

    安老太所说的侄儿,是她对救命恩人村支书安建坤的亲切称呼。

    7月8日凌晨4时,特大暴雨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践踏着安徽省临泉县迎仙镇的每一寸土地。从凌晨4时到下午4时,12个小时降雨量达到罕见的512毫米。全镇155个自然村全部被水围困,6.5万亩良田变成一片汪洋,所有的乡村路段全部被水淹没。

    暴雨击打着窗户,凌晨4时半,迎南村村支书安建坤被惊醒。他推门而出,水已淹没到了小腿。五保户、特困户、危房户怎么样?他立即通知村里53名党员干部和教师分头行动,迅速查排险情。这些重点对象,村里都是有记录“在案”的,哪家老人身体如何、是否危房,安建坤一清二楚,一遇到有重大突发情况,安建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

    居住在危房中的80岁的安老太太,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水,一下子被吓住了,迷茫地向门外张望。当一身雨水的安建坤赶到时,老人喜出望外。不料老人说屋内有麦子,死活不愿走。说着说着,水就涨到了腰部,房子随时会倒塌。情急之下,安建坤背起老太太就往门外跑。他趟着深水走出屋外10多米远,就听得身后“轰”的一声,房屋倒塌了。老太太后来逢人就激动地说:“要不是安书记把我背出来,俺就没命了!”

    将安老太太背到村室后,安建坤又趟着大水进入了村里,冲进危房内抢救其他村民和五保户。此时雨越下越大,积水齐腰深。由于路被淹没,安建坤只能凭着记忆和感觉趟着往前走。他就这样一次次拖着患有高血压的身体,来回奔波于水中,与洪水赛跑,从大水中的危房里救出了11名村民和五保老人。大水中,全村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几个月的婴儿,无一伤亡。

    灾民太多,一下难以安置。安建坤就动员自己的父亲、姐姐、妹妹,每家都安排了五六位村民。安置好村民后,他又自己垫钱买了2000元的方便面和矿泉水,发到每个无家可归的村民手中,让他们有吃有喝。后来安建坤又请来厨师,免费烧饭给村民吃。

    安建坤从7月8日以后的十多天,每天平均休息时间只有两到三个小时,体重轻了十多斤。妻子看着心疼,他却笑着说:“谁叫咱是村支书呢,瘦点没有啥,全当是减肥了。”

    送走洪灾瘟神的医生--高学武

    7月10日5时半,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二科主治医师高学武突然接到院长电话:“8点钟立即到市卫生局开会,准备去阜南蒙洼蓄洪区驻点救灾防病。”“好,好!”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高学武就答应下来。

    可放下电话,高学武心里打起了鼓:“参加救灾防病,可家里怎么办?”父亲因摔伤骨折还在住院,母亲身体又不好,爱人又在合肥学习,才2岁半的小孩一刻不能离开大人。既要照顾父亲,又要带着孩子,本来就够忙的了。这一走,家里不就乱套了吗?

    尽管放不下家里,高学武还是准时背着行囊下乡了。这一去就是半个多月。

    灾区的条件艰苦,闷热如煎,晚上洗不上热水澡,蚊虫又很多。但作为队长,他以苦为乐,克服困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在一望无际的蒙洼蓄洪区中乘船向一个个庄台行进,为灾民送医送药。

    7月12日,高学武带着队员们乘小舟到东田坡庄台去巡诊,途中小船突然撞到隐藏在水下的路碑上,船翻了,他们全掉进了水里,手机进水无法使用。但他们上了船又继续到庄台上巡诊。

    7月13日,刮着7级大风,他们要赶赴姑嫂庙,因水大浪急,小船在水中摇摆。看着茫茫无际的水面,高学武心里正想着会不会出现险情。突然一阵大风,洪水卷进了半船舱,船猛地下沉了一截,他顿觉头晕目眩,船上的人怕有危险要求回去。但高学武知道,姑嫂庙有三个庄台,被围困的居民很多,想着肩负的任务,高学武克服了恐慌,并要求大家不要乱动,坐稳前行。义诊中,老大爷为他们撑起了雨伞,老大娘给他们扇扇子,还有大嫂不声不响地送来了热面汤……

    在灾区巡诊中,对于行走不便的病人,高学武坚持上门送医送药。张恩来是位高血压、脑梗塞后遗症病人,长期卧床,床上气味难闻,没有人愿意靠近他,可高学武却每次都要亲自来到他床前,给他体检、测血压,指导用药,并陪老人叙家常。张老激动地说:“经过多少次大水,我是第一次受到这待遇,感谢你们!”

    半个多月中,高学武没回家一次,想家的时候只好给家里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安排安排,他经常对母亲说的一句话就是:“灾区人民需要我,洪水不退下,我是不会回去的!”

    他和同事们共进庄台巡诊30多次,诊疗病人4000多人次,进行健康宣教2000多人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曹集镇目前灾民有病都能得到及时诊治,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退居二线的老防汛--杨景宏

    7月8日上午,乡干部给老杨打电话,问老杨能否来镇里帮着指导防汛。老杨丝毫犹豫都没有,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行,我就去。”他接到电话后,二话不说,拔掉针头,把急救药品装进手提包,立即就赶到了防汛第一线。

    这位老杨,就是淮南市毛集试验区夏集镇的杨景宏,一个退居二线的老干部,在乡镇工作了36年的老防汛。但是,除了老杨的家人,没有人知道,在此前的两周里,老杨由于突发性心脏病,一直在输液吃药。

    老杨说:“防汛就是战场,容不得半点迟疑。”他在8日下午就赶到了60多公里外的镇防汛前线指挥所,担任防汛指挥技术组组长。至今,老杨没有回过一次家,每天晚上就睡在电灌站的值班室。20多天,他瘦了10多斤。

    家里人不放心,现在每天都要打几次电话,问老杨身体是否能撑得住,是否准时吃药了。记者发现他的黑色皮包总是随身携带,就对他说:“天这么热,拿着包多不方便呀!”他笑笑说,包里可有“宝贝”呢。记者以为是防汛的技术资料,有一天终于发现皮包里面装着心宝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品。

    老杨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防汛,哪怕发现了险情也不会处理。防汛巡堤查险技术非常重要,巡堤查险就是要多跑多看,早发现早处理,把险情隐患排除掉,才能确保堤坝安全。“防汛这东西,主要是靠长期的经验积累。比如管涌,要下到水里,用身体感受水流的方向,找出发生管涌的确切位置,对出现险情的堤坝进行加固。”

    7月12日凌晨,老杨在巡堤时发现西淝河朱岗段有一处堤坝渗水,在仔细勘查渗水情况后,他拿出了堤坝加固方案。在老杨的现场指导下,防汛工作人员把沙子、石块倾倒在渗透堤坝段,挖了导渗沟,引流导渗,一直到16时左右,渗水段堤坝处理才结束。接着,老杨又守着险情点,从16时观察到13日凌晨4时。心里难受,他就在坝上吃下随身带的急救药。

    一个乡镇干部感慨地说:“巡堤查险经常要熬夜,我们上坝前都要带着烟,而老杨是带着药上去。”

    老杨憨憨地跟记者说: “这些都是我应该干的,我虽然退休了,可还是一个老党员啊。你们不用报道我,我干得都是些很平常的事情。”

    用身体作路标的警察群体--阜阳交警

    王家坝闸开闸蓄洪后,大量救灾救援车辆陆续赶往灾区。受灾情影响,阜南县境内道路出现了多处险情,部分桥梁、路口、涵洞等处漫水,车辆通行困难。特别是在202省道谷河大桥处,洪水漫过大桥桥面,道路积水严重,已经影响了过往救灾运输车辆的通行安全。

    获悉该路段出现险情后,7月11日5时,阜阳交警支队支队长夏怀金带领抗洪抢险突击队成员,紧急赶赴灾区增援,参加抢险工作。

    抵达灾区后,交警抗洪突击队成员重点把守在复杂危险的水淹路段。为了能确保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过被淹的大桥,阜阳交警支队的交警们想到了用身体作路标,疏导交通。

    一位年轻的交警站立在水流湍急的桥头,用自己的身体充当路标,确保过往救灾车辆安全通过。一辆大型运输车驶过,卷起的水浪将这名年轻交警冲出了路基。在滑向深水区的瞬间,他紧紧抱住了水中的一棵大树,后被战友及时救出。民警们下半身泡在洪水中,连续奋战9个小时,最终圆满完成了抗洪抢险任务。任务结束后,有的民警因过度疲劳,竟蹲坐在水中进入了梦乡。

 
 
 相关链接
· 淮河干流润河集等大部分站点在警戒水位以上运行
· 安徽:30日10时起解除淮河、滁河流域紧急防汛期
· 安徽沿淮人民开闸启用行蓄洪区 又见"龙江精神"
· 淮河干流防洪工程运行正常 防汛抗洪紧张有序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