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马尼拉8月1日电(记者吴强)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1日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与对话国外长工作午餐会上就朝核问题、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议题阐述了中方立场。

资料图片:7月3日,在朝鲜首都平壤,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左一)和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右二)握手话别。 新华社记者 夏宇 摄
关于朝核问题,杨洁篪说,第六轮六方会谈团长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各方就下一阶段工作达成含四个要素的框架共识,并制定了三步骤的实施“路径”。这再次证明,六方会谈是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现实有效途径,也是各方增进理解和信任,就构筑和谐东北亚新格局进行对话与磋商的重要平台。不断推动和谈进程,通过对话和协商实现半岛无核化,维护半岛和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各方根本利益。中方将继续为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和东北亚长治久安的目标发挥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关于气候变化问题,杨洁篪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初步实施计划,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基础。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长期历史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造成的。因此,发达国家在2012年后应继续率先承担减排义务,继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历史排放少,属于生存排放和发展排放,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国家合作。
杨洁篪表示,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认真履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的承诺,按照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中方主张,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倡议,应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基本原则。
关于能源安全,杨洁篪表示,能源出口国和消费国之间及能源消费大国之间应加强政策协调,加强能源开发利用的互利合作。各国应在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方面加强合作,探讨建立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世界未来能源供应体系,处理好资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推广等问题。各国应共同努力维护能源生产国的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避免地缘政治纷争干扰全球能源供应。
杨洁篪强调,中国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优化结构、保护环境、加强合作的能源战略,在国内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国际上开展平等互利的国际能源合作,促进世界能源供应的稳定,维护全球能源安全。

杨洁篪:对通过向达尔富尔派遣维和部队表示欢迎
新华社马尼拉8月1日电(记者吴强)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8月1日在马尼拉表示,联合国安理会7月31日通过第1769号决议,决定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联合国-非洲联盟混合维和部队是值得国际社会欢迎的,有助于加速推进当地的政治进程。杨洁篪表示,国际社会向达尔富尔地区派出混合维和部队有助于推动达尔富尔地区各派达成并执行和平协议,实现达尔富尔地区的持久和平。
杨洁篪出席10+3外长会议和东亚峰会外长午餐会
新华社马尼拉7月31日电(记者 范跃龙 杨晓红)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31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出席了东盟与中日韩(10+3)外长会议和东亚峰会外长工作午餐会。
在“10+3”外长会议上,杨洁篪说,今年是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十周年,十年来,“10+3”合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建立和健全了各级对话和合作机制,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实践了以东盟为主导、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照顾各方舒适度、平等互利、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为特征的合作原则。“10+3”合作取得了积极和显著的成就:东亚国家间政治交往频繁,传统友好和相互信任得到加强。双边和多边自贸区建设方兴未艾,区域内的经贸依存度明显提高,东亚已连续数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10+3”合作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成长为东亚合作的主渠道。
杨洁篪同英外相通电话 就达尔富尔问题交换意见
2007年7月29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应约同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通电话,双方就达尔富尔等问题交换意见。杨洁篪表示,中方支持安理会通过授权部署“混合”行动的决议。中方认为该决议应充分体现联合国、非盟与苏丹政府共识,使非盟/联合国“混合”行动尽快部署到位。杨洁篪强调,国际社会应继续支持“双轨”战略,推进达区政治进程,推动达尔富尔问题全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