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名党员都是一面不倒的旗帜”
——河南淮滨县谷堆乡党员群众齐心协力抗洪抢险纪实
新华社郑州8月8日电(记者訾红旗)7月初,肆虐的洪水淹没了河南省淮滨县谷堆乡大半耕地,整个乡域如同一个烟波浩渺的湖面。
“一场大水把农民辛辛苦苦打工几年的钱都冲走了,你说可怕不可怕?”谷堆乡党委书记李鹏在抗洪一线坚守了数十天,眼望着水退后在泥泞中展开自救的乡民心悸不已、心疼不已。
素有淮滨“防洪第一乡”之称的谷堆乡共有5.8万人、5万多亩耕地,被思河、白露河、浉河三面环绕着。一遇暴雨,全乡就会形成大面积内涝。
李鹏说,在这个乡当干部,最怕洪水泛滥。7月初,汛情紧急时,他带着16名党员和民工,日夜坚守在全乡5个排灌站,并从全乡抽调出100多名机关干部、教师,组成突击队,吃、住在乡机关大院,随时待命出击。“不到汛情结束,谁也不许回去!”当时,李鹏显得有些“霸道”。从7月6日到16日,11个日日夜夜,这些人衣不卸甲,坚守在防汛岗位。而李鹏自己,整整11天未进家门。
7月3日,谷堆乡难得一晴。利用这个空隙,李鹏指挥技术人员紧急抢修杜湾排涝站的变压器。由于一时难以修复,他又带领突击队员连夜将栗园排涝站的变压器抢运到杜湾。然而就在这时,暴雨再次倾盆而下。“很巧合,7月5日杜湾排涝站恢复运行,附近就出现了大面积内涝。排涝站及时抽水,总算是保住了1500亩稻田。”李鹏说着,一脸遗憾与无奈地长叹一声,“要是能把稻田都保住就好了!”
“那些天我很少睡觉。”李鹏说,他日夜都在大堤巡视、查看险情。“偶尔打个盹,我手里也紧紧抓着手机,生怕耽误了大事。要知道,如果大堤出了事,可不是一份辞职报告就能解决的,我们都要坐牢!”
7月11日凌晨3时多,刚刚入睡的李鹏就被手机铃声惊醒了,“是唐店村干部打来的电话。”李鹏说,“从电话里我就听得出,他很惊慌,声音发抖,带着哭腔。”
不愿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思河堤唐店段出现管涌,洪水破洞而流,继而喷射而出。李鹏带领突击队员火速赶到现场,用了几床被子、一大堆稻草都无济于事。危急时刻,李鹏带头跳进水中,扯起一面大帆布放进水中。但水深流急,帆布漂在水面上,几乎被洪水冲走。这时,几十个突击队员跳入水中,把帆布踩在水底。帆布被水流吸住,牢牢地贴在洞口上。随后,突击队员们往水中抛掷了几百个沙袋,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管涌洞口彻底封死。
“如果不及时化解险情,思河肯定会溃堤,整个谷堆乡都完了。”提起这场惊心动魄的抢险,李鹏至今都感到后怕。
7月8日、9日和10日,由于内涝严重,谷堆乡丁沟堤夜晚连续3次决堤,缺口宽达20多米,洪水如同出笼猛兽般呼啸而出。由于水大流急,填堵决口十分困难。眼见此景,李鹏大喊一声:“下去!”率先跳到了水中。于是,人们跟着他纷纷跳入水中,扶桩、抡锤、运土袋,连续奋战三夜,堤口三决、勇士三堵,终于制伏了泛滥的内涝水,保住了大片良田。
提及此景,李鹏激动地说:“现在,谷堆乡1141名党员,每位都是一面不倒的旗帜;25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是一个冲不垮的坚强堡垒。这是此次抗洪抢险留给谷堆乡的最大财富。”
现在,虽然淮河大水已经退去后,一身疲惫的李鹏又来到了谷堆乡敬老院,看望因灾害被迫集中安置在这里的五保户、空巢老人和特困群众。
身穿短裤、背心,浑身泥点的李鹏一进敬老院,老人就亲热地围拢了过来。五保老人、吴营村6组的许建新拉着他的手,不禁哭出声来:“李书记,这些天你受苦了!”李鹏也双眼噙泪,紧紧拉住了老人的手。
许建新老人是李鹏的“老熟人”了,他自幼父母双亡、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李鹏初到任时,就曾到吴营村慰问过老人,不仅自掏腰包给了他一些钱,还亲自开车把他送到了敬老院。当李鹏得知老人喜欢拉二胡时,还给他买来了二胡,亲自送到了他的手中。
“李书记待我就像亲人一样,时常来看望我。几天不见李书记,我心里就会想得慌。”许建新老人说,今年端午节,李书记还买了50公斤猪肉、50公斤鱼和几箱白酒、啤酒,和几位乡领导一起与老人们欢度佳节。临走前,他还给每位老人发了50元零花钱。
7月15日,李鹏和其他乡领导一起,雇了一辆大卡车,给全乡25个行政村房屋倒塌的101户居民,每户送去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食用油和一箱方便面。当这些村民拉着他的手表示感谢时,他说:“不要谢我,要谢就谢我们的党和国家。要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党和政府都不会忘了咱们,都会时刻和咱们在一起的。”
“民心用钱买不来,威信用权得不到。”事后,李鹏说:“党员干部只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就能一呼百应、众志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