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水呀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记者日前泛舟于洪湖上,只见湖水清澈,鸟翔鱼跃,一派水乡美丽景象。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卢山告诉记者,3年前洪湖“接天围网无穷尽,竹竿成林别样景”,由于围网养殖管理失控,早年的“浪打浪”一度变成了“竿打竿”,昔日的鱼米之乡几乎无鱼可打。2005年,洪湖综合治理拉开序幕,拆围、整治、禁渔、护鸟。两年过去,洪湖重现莲荷接天、湖水“浪打浪”的美景。
洪湖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也是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之一。据卫星遥感测量显示,2001年洪湖湖面上的围栏盘踞了整个湖面的70%左右。粗放式的开发使渔业资源严重退化,大量投放的混合饲料使水质严重富营养化,湿地自身降解能力大大降低,加之大量接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洪湖局部区域出现劣五类水质,天然鱼种水生植物锐减,每年来洪湖越冬的候鸟也大为减少。
洪湖的生态问题引起了湖北省、荆州市及所辖洪湖市的高度重视,湖北省出台了《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洪湖湿地生态建设综合规划》,并将洪湖生态建设第一次纳入了湖北省“十一五”经济发展纲要,为洪湖湿地保护提供了政策、法律和资金保障。与此同时,湖北又提出洪湖湿地保护的“三个恢复”目标,即要保证洪湖现有53万多亩的面积不减一分,并逐步恢复到60万亩以上;对影响洪湖自然生态景观的养殖围网设施要逐步拆除,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使洪湖的水质恢复到三类;使野生动植物的种群和数量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2004年湖北启动了国家林业局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总投资1177万元,在洪湖水域建设了5000亩生态恢复示范区,如今示范区湖水清澈见底;同年,洪湖启动世界自然基金会洪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重建江湖联系项目,在长江洪水季节开启闸口,使得江湖间水生生物得以交换,湖泊湿地得到涵养,水质改善,增强了湿地的蓄洪能力;2005年,湖北开始全面抢救性保护洪湖湿地,到2006年底拆除全部围网377万亩,共投资7000余万元用于对渔民的安置补偿等;去年,湖北省撤销了原洪湖湿地管理局和洪湖渔业管理局,新组建综合管理机构———荆州市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内行使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行政处罚权,杜绝了多头执法、监督不力、管理不善现象。管理局将洪湖自有的某些净水功能较强的水草人工补种到重点区域,增强其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同时捕捉大尾种鱼,经人工繁殖后将鱼苗投放回洪湖自然放养。
如今,洪湖水质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鱼种、鸟类种群和数量均明显增加:沉水植物覆盖率由32%上升到95%,挺水植物由100亩上升到近3000亩,部分水域水质已经由四到五类恢复至二到三类;今年1月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来洪湖越冬的候鸟种类已经由“拆围”前的20种左右增加到近50种,数量增至30万只。东方白鹳和小天鹅这些在洪湖消失多年的珍稀鸟类,如今也飞回了洪湖。2006年11月,在第十一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上,洪湖被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
据了解,湖北还将逐步治理洪湖上游及周边客水的污染源,尽快实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调整洪湖周边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环保渔业和生态旅游等新型替代产业。 (魏劲松 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