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记者董峻)国务院日前决定,退耕还林工程将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这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大工程仍将进一步完善,目的是解决好退耕农户的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努力建立生态环境改善、农民持续增收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8年长江流域那次大洪水,全面实施距今已有8年。这项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涉及2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3252.8万农户。
8年来,这项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治土地沙化等方面。有关专家估计,退耕还林工程将使占国土总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2个多百分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关部门监测,通过退耕还林,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7%。
退耕还林工程还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契机。四川雅安、贵州遵义、陕西延安、甘肃定西、宁夏固原、内蒙古鄂尔多斯等生态恶劣、经济贫困的地区逐步走上了“粮下川、林上山、养进圈”的良性发展道路。
根据各省区上报结果和国家核查结果,1999年到2005年工程营造林面积核实率达97.4%,核实面积合格率达 93%。在大部分工程区自然条件差,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并受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征占退耕还林地等人为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达到如此水平实属不易。
应当同时指出的是,目前25个工程省份仍有宜林荒山荒地和宜林沙荒地78983万亩,绿化任务仍然很重。全国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11条江河流域土壤侵蚀量仍然高达16.22亿吨,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继续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十分必要。
国务院领导日前强调,中央财政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要抓紧制定延长期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个别地方曾经出现长期冒领退耕还林补助粮款的事件,警示我们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延长后的监管必须加强,不能削弱,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真正把这项利国利民、惠及子孙后代的事情办好。
由“黄”变“绿”
——我国西部山河“主色调”发生巨变
新华社银川8月14日电(记者黄会清、储国强、熊聪茹)站在宁夏盐池县冯记沟乡黎明村的草原上,眼前所见令人欣喜,昔日赤地千里的黄土地上,又出现了茂密的植被,被黄沙掩埋了的村庄旧址已看不到明沙,沙丘已披上绿装融为草原的一部分。
黎明村的变化只是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中的一个亮点,折射出的却是我国西部山河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
西部绿色版图不断扩大
8月中旬,宁夏的西海固地区,遍山泛绿,满目葱茏,水平沟,带子田,层层绕山转,山峁似绿色面包,点缀在天地间。
作为我国黄土高原中心部分的陕北,过去给人满目荒凉的印象。而如今陕北黄土高原的梁峁沟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绿色覆盖,部分地区林木茂密,景色秀美。
这些变化是退耕还林工程成效的生动体现。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前6年,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1.35亿亩,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任务2.1亿亩。
国家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造林面积已连续4年超过1亿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60%,西部一些省区占到90%以上。
据宁夏农牧厅介绍,宁夏全区3480万亩草原禁牧后,380多万只羊实行舍饲圈养,草原生态得到了改善。据宁夏草原站分类监测,如今,宁夏已有3000多万亩天然草原的植被得到有效恢复,100多万亩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了固定沙丘;天然草原整体植被盖度比禁牧封育前提高了30%以上,单位面积产草量增加了3倍多;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
自西部开发以来,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实行全境禁牧。新疆、青海等地也在草原严重沙化退化的地区实行禁牧。退牧还草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围栏建成后减少了人畜和车辆对草场的破坏,多数地方植被得到恢复,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西部人变为生态建设者
三北林业局防护林处处长褚卫东说,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国家在西部开发的生态建设政策上,成功的机制在于把西部人从生态破坏者变为生态建设者。
国家对西部生态建设从未停止过,但为什么过去环境日趋恶化?据分析,关键是一边在建设,一边在破坏。西部农民在干旱少雨的广大山区无节制开荒种粮,所收获的不仅填不饱肚皮,还把植被破坏了。西北地区饲养业的主体是羊,年存栏1亿多只,但过度放牧让西部草原伤痕累累。
宁夏盐池县刘八庄村农民王伟,禁牧前家里养着100多只羊,禁牧后开始舍饲养羊,他不仅在自家20亩地上种了草,而且租了40亩地种草养羊,每年能出栏200只羊,效益比散牧时大为提高。
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环境的变化。现在,刘八庄村外草原生机盎然,多年不见的野兔活蹦乱跳。沙尘暴的危害也在不断降低。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让西部人换了活法,劳务输出、种草养畜、荒山播绿,长期困扰西部的“政府要植被、农民要吃饭”的难题开始破解,西部由此跨入了生态建设的新天地。
从1999年起,陕西开始试点退耕还林工程,在过去“种了一坡,收了一车”的贫瘠土地上开始种树种草。到2006年,仅延安市就退耕还林845万亩,林草覆盖率达42.9%,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995平方公里,当地有120万群众直接受益。
治沙专家、宁夏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王北说:“过去主要通过国家投资治理生态,忽视了当地农牧民对生态的破坏,致使治理生态的速度赶不上生态破坏的速度。因此,农民参与生态建设,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能起到比国家投资治理生态更好的效果。”
西部地区描绘生态建设新蓝图
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实现了荒漠化逆转,陕西的生态状况已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发展。
“十五”期间,西部林业发展突破了徘徊多年工程专项每亩3元至5元的国家补助标准,达到了每亩国家补助100元的新水平,国家投资总额比过去23年的总和还多。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三北地区共完成造林2000多万公顷,与三北工程第一阶段23年造林保存面积基本接近,实现了新的跨越。
当有些地方治理生态还分国家和个人的时候,宁夏青铜峡市的政府部门就率先创新机制,不仅允许承包甚至无偿划拨沙荒地,还在项目实施上给予同样的待遇,政府出资进行造林绿化补助,有的民营企业仅苗木补助费一年就得到了上百万元。如今这里已有片林6万多亩,形成了东部引黄灌区防风固沙的屏障,其中的近80%由个体造林大户和企业营造。
不断扩展的绿色为西部的发展带来了希望,而如何实现山川秀美的新西部,还有更繁重的任务在前头。
三北林业局防护林处处长褚卫东介绍说,今后5年,我们要重点做好防沙治沙、减轻风沙危害、降低沙尘暴发生频率等工作;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兴利除害,减少水患,提高流域内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系数;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更新与改造,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出人居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镇、乡村、道路的绿化和美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