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记者白洁)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魏苇21日表示,外交部近期将正式设立领事保护中心,以应对日益增多的领事保护工作需求。
魏苇在出席《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首发仪式时告诉记者,去年一年有3400多万名中国公民走出国门,共发生领事保护事件3万多起。外交部领事司的领事保护处已不能再应对这一巨大工作量的需求,亟待扩充。
此外,从国际上来说,目前大部分国家都专门设有领事保护局或领事保护司,将领事保护处升格为领事保护中心也正是出于这一考虑,魏苇表示。
2006年5月29日,外交部首次在领事司内设立领事保护处,专门处理和协调中国海外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
外交部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海外中国劳务人员有67.5万余名,从事远洋渔业的人员达4万多名,外派船员15万多名,在海外设立中资机构的有1万多家。2006年,中国出境人数达3452万人次。世界旅游理事会估计,到2020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
(关注领事保护)解读:中国公民出国前需做哪些准备?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记者白洁)外交部21日发布2007年版《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建议中国公民在出国前登录外交部网站(www.fmprc.gov.cn),查询中国各驻外使、领馆的联系方式以及相关旅行提醒、警告等海外安全信息,以备不时之需。
《指南》说,出国前应了解旅行目的地国,尽可能收集目的地国的风土人情、气候情况、治安状况、艾滋病、流行病疫情、法律法规等信息,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若目的国与我国无外交关系,则可了解在其周边国家的中国使、领馆的地址与电话,以便就近求助。
此外,《指南》建议公民在出国前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检查护照有效期(剩余有效期一般应在一年以上),以免因护照有效期不足影响申请签证,或因在国外期间护照过期影响行程。
办妥目的地国签证,确保自己已取得目的地国的入境签证和经停国家的过境签证,签证种类与出国目的相符,签证的有效期和停留期与出行计划一致。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国际惯例,即使已取得一国签证,该国也有权拒绝入境而无需说明理由。
核对机(车、船)票。仔细核对票面上所显示的登机(车、船)时间、地点以及联程票的前后衔接是否正确。
购买必要的人身安全和医疗等方面保险。您将要面对国外陌生的环境,存在一些安全方面的隐患,而国外医药等费用普遍较高,建议您选择合适的险种,以防万一。
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并随身携带接种证明(俗称“黄皮书”)。有条件的话,最好做一次全面体检。
严禁携带毒品、国际禁运物品、受保护动植物制品及前往国禁止携带的其他物品等出入境。
慎重选择携带个人药品。许多国家对药品入境有严格规定,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出国前应了解有关国家的海关规定,在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所携药品的品种和数量。如因治疗自身疾病必须携带某些药品时,应请医生开具处方,并备齐药品的外文说明书和购药发票。
注意目的地国海关在食品、动植物制品、外汇等方面的入境限制。如携带大额现金,必须按规定向海关申报。切勿为陌生人携带行李或物品。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出国前应给家人或朋友留下一份出行计划日程,约定好联络方式。建议在护照上详细写明家人或朋友的地址、电话号码,以备紧急情况下有关部门能够及时与他们取得联系。护照、签证、身份证应复印,一份留在家中,一份随身携带,还要准备几张护照相片,以备不时之需。
(关注领事保护)解读:中国公民出国后应注意哪些事项?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记者白洁)外交部21日发布2007年版《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提醒中国公民出国后注意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遵守当地法律规定,注意交通安全(在实行靠左行驶的国家应尤其注意)。
《指南》说,公民出国后应严格按照签证或居留许可上允许的时间在有关国家停留。 如需在国外停留较长时间或所在国局势不稳,建议前往中国驻当地使、领馆进行公民登记,以便出现紧急情况时使、领馆能及时取得联系。
此外,出国后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注意防盗、防骗、防诈、防抢、防打。在住处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不要让小孩告诉陌生人父母不在家;出门时尽量不要随身携带贵重物品或大量现金,也不要在居住地存放大量现金;不要在私车的明处摆放贵重物品,如车胎被扎,修车时务必要先锁好车门;不要将文件、钱包、护照等重要物品放在易被利器划开的塑料袋中;不要在黑暗处招呼出租车;不要轻易让陌生人搭乘您的车;不要和陌生人一起行走;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不要在街上乱捡东西,以防被敲诈;不要在黑市上换汇;如警察检查您的护照等证件,应先请他出示证件,记下他的警牌号、警车号;交罚款时不要当街交给警察,而要凭罚款单交到银行等指定地点。
——如发生被抢、被盗、被骗或被打事件,应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并要求其出具报警证明,以便日后办理保险理赔、证件补发等手续。
——留意当地报纸、电视等媒体信息,了解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与邻为善,入乡随俗,尽快适应当地生活,融入当地社会。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循正当途径解决,不要采取贿赂等不合法方式,以免问题复杂化。
——熟记当地火、警、急救等应急电话。
——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注意在外饮食健康,尽量避免吃未煮熟的食物或喝未煮开的水(除正规密封罐装矿泉水);切勿前往疫区、辐射区、赌博、色情等场所。
——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等与家人或朋友保持正常联络,以免亲友担忧。
(关注领事保护)解读:领事保护——一项面向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服务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记者白洁)近年来,随着出境中国公民不断增多,旨在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正当权益的领事保护工作也日益为中国政府所重视。领事保护,这一面向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服务,正日益发挥着巨大作用。
外交部21日发布了《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对领事保护的概念、范围、适应人群以及条件进行了详细介绍。
领事保护,是指派遣国的外交、领事机关或领事官员,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在接受国保护派遣国的国家利益、本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当本国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在驻在国受到不法侵害时,中国驻外使、领馆依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有关国际公约、双边条约或协定以及中国和驻在国的有关法律,反映有关要求,敦促驻在国当局依法公正、友好、妥善地处理。
领事保护还包括我驻外使、领馆向中国公民或法人提供帮助或协助的行为,如提供国际旅行安全方面的信息、协助聘请律师和翻译、探视被羁押人员、协助撤离危险地区等。
凡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具有中国国籍者,都可以得到中国政府的领事保护。也就是说,只要是中国公民,无论是定居国外的华侨,还是临时出国的旅行者;无论是大陆居民,还是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都是领事保护的对象。
由于我国不承认公民具有双重国籍,所以,凡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者,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不再享有中国驻外使、领馆的领事保护。
此外,中国公民在其他国家境内的行为主要受国际法及驻在国当地法律约束。一旦中国公民(包括触犯当地法律的中国籍公民)在当地所享有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中国驻外使、领馆有责任在国际法及当地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施领事保护。
(关注领事保护)解读:出境中国公民可以获得哪些领事帮助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记者白洁)外交部21日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详细介绍了出境中国公民可以获得的领事保护服务。
《指南》说,当进行诉讼或寻求医疗救助时,出境中国公民可以请领事官员推荐律师、翻译和医生。此外,还有:
——当驻在国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可以请领事官员协助撤离危险地区。
——当在海外被拘留、逮捕或服刑时,可以请领事官员前往探视。
——当遭遇意外时,可以请领事官员协助将事故或损伤情况通知国内亲属。
——当遇到生计困难时,可以请领事官员协助与国内亲属联系,以便及时解决所需费用。
——当与亲友失去联系时,可以请领事官员协助寻找失踪或久无音讯的亲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和法规,领事官员可为在国外合法居留的中国公民颁发、换发、补发旅行证件及对旅行证件上的相关资料办理加注;为遗失旅行证件或无证件的中国公民签发旅行证或回国证明。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国际条约,领事官员可为中国公民办理有关文件的公证、认证;在与所在国的法律规章不相抵触的情况下办理中国公民间的婚姻登记手续。(注:不能直接认证中国国内公证机关出具的公证书,也不能为中国国内有关机关出具的其他证书或文书办理公证。)
同时,领事官员不可以为出境中国公民做以下事项:
——不可以为中国公民申办签证。
——不可以代为在当地谋职或申办居留证、工作许可证。
——不可以干预所在国的司法或行政行为。
——不可以参与仲裁或解决与他人的经济、劳资和其他民事纠纷。
——不可以代为提出法律诉讼。
——不可以帮助在治疗、拘留或监禁期间获得比当地人更佳的待遇。 ——不可以代为支付酒店、律师、翻译、医疗及旅行(机/船/车票)费用或任何其他费用。
——不可以将中国公民留宿在使、领馆内或代为保管行李物品。
——不可以代为购买免税物品。
(关注领事保护)数字与事实:中国领事保护任重道远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记者白洁)外交部21日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旨在更好地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以下是近年来与领事保护有关的数字与事实。
3452万
2006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3452万人次。
1亿
据世界旅游理事会估计,到2020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
3万
2006年,中国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共处理了领事案件3万多起。
240
中国外交部共有240多个驻外机构,4800多名干部、员工。
132
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中国公民的旅游目的地国目前已达132个。
67.5万
目前在国外共有67.5万余名中国劳务人员,从事远洋渔业的人员达4万多名,外派船员15万多名,在海外设立的中资机构有1万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