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记者 江国成)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工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呈现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发展态势。
经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而此前4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4%的增长速度。
上述成就的取得是和全国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不开的。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近5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可喜进展,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分析显示,2003年以来,中央确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支农投入,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稳定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结构加快升级。高技术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200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9649亿元,跃居世界第三位,比2002年增长1.56倍,占GDP的比重达到4.61%,比2002年提高1.4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生物等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渗透,促进了传统产业加速优化升级,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在河北保定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航惠腾风电设备公司,工人们正在将风电叶片装车(2005年11月22日摄)。这个公司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行开发生产风力发电叶片的企业。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工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呈现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发展态势。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近5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可喜进展,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新华社发
十六大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3.4万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6.9万亿元,利润由1519.3亿元增加到3199.2亿元。大型燃气轮机、抽水蓄能机组、直流输电设备等实现国产化,百万吨级乙烯装备国产化依托工程开始启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虚拟轴机床等一批国产高档技术装备逐步进入市场。纺织、建材、冶金、化工等传统工业改造升级进程也在加快。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目前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火电装机的比重比2002年提高8.4个百分点,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逐步取代亚临界机组,成为新一代主力机组。
为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电力工业积极推进“上大压小”工作,用先进、高效的发电机组取代落后的小火电机组。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关停小火电551万千瓦;电网建设进入了大规模跨省跨区送电和全国互联的新阶段。
据发展改革委介绍,目前,宝钢、武钢、鞍钢等大型企业技术装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铜、铅冶炼行业中先进熔炼生产工艺的产能达到总产能的70%,电解铝自焙槽工艺已全部淘汰,铁合金行业淘汰落后产能5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53%,比2002年提高37个百分点。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带动了产品结构的改善,钢材中附加值高的板带材比重,由2002年的25.67%上升到2006年的33%;高浓度化肥比重达到73%,比2002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诸多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鼓励煤炭、钢铁、建材、冶金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培育了一批有带动力、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管理水平和研发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小,行业优势进一步增强。2006年,汽车行业前十家企业的产量比重达到83.9%,比2002年提高2.4个百分点;钢铁行业年产500万吨以上企业比重达52%,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前十位的玻璃企业生产集中度达50%,比2002年提高17个百分点。
我国的服务业也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27万亿元,比2002年实际增长47%,年均增长10.1%;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就业比重达到32.2%,比2002年提高3.6个百分点,净增3500万人。

实践表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取得显著进展
十六大提出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工作取得新进展:交通、电信、能源供应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加快升级,其中,高技术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去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9649亿元,跃居世界第三位,比2002年增长1.56倍。高技术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生物等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渗透,促进了传统产业加速优化升级,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人民日报: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发展的道路很不平坦,发展的成绩很不平凡。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喜迎党的十七大的日子里,回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就,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这些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五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一个新台阶。这些辉煌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团结奋斗的壮志豪情,极大地增强了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坚定信念。
工业结构积极调整自主创新动力增强
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继续取得积极进展,创新动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