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国内首次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办的综合矫治特训营接近尾声

营员体验用肢体动作代替语言交流。刘潇潇摄
“两个人玩一只臭虫,也比一个人玩电脑强!”“上网太多,人简直就像个动物,完全没有人的概念了!”
8月27日,e路阳光——上海首个青少年网瘾综合矫治特训营接近尾声,经过9天的特训,已有不少孩子决心戒除网瘾。
“让网络不再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绊脚石,而是实现理想的助推器。”——这是此次特训营的口号。
政府购买服务
协同各方 形成模式
这是国内首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帮助青少年解决网络成瘾的问题。上海市团市委是此次活动的组织者。
“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上海市团市委书记马春雷说,政府购买服务的核心在于,能有效协同社会多方力量,以公益方式形成可复制的方案或模式,大大提高效率。
马春雷介绍说,这次特训营几乎集中了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上海所有这方面专家,组成了“上海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和综合矫治专家委员会”。同时,政府购买服务、各方协作,也能提升社会专业机构、中介组织的内部管理和专业服务水平。而方案形成以后,更多社会组织就可借鉴。
“当然,在形成模式后,这个问题的普遍解决,还需要各种社会组织一起介入,通过社会化的力量解决,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资深心理咨询专家郭铁军告诉记者,现在,北京、武汉、昆明等地都有一些公办或商业机构从事网瘾矫治,但其服务面与社会需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对一服务
敞开心灵 追根溯源
特训营为22名学员配备了8位专家、10名社工、4名心理咨询师,几乎是一比一的比例,团队试图使孩子们敞开心灵,追寻到网瘾的真正成因,同时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治疗。
这22个孩子,看起来个个健康、青春,且大多开朗、活泼。不过,他们可都“战绩辉煌”:不少人可以在网吧玩几个通宵,甚至一个暑假不出家门。小胖来特训营前,已一个月没洗澡;小孙为了看网络小说,半夜从五楼的窗台顺着水管爬下赶赴网吧;小黑则是11门功课亮红灯,大学学业难以为继……
世界卫生组织对“网络成瘾”的定义是,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网络成瘾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重度即病理性网络成瘾。
据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2005年底的调查,上海在校生的14.2%存在网瘾,但其中重度即病理性网络成瘾仅为0.1%。大多数家长的抱怨或媒体报道的情况其实只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的情况。
“从性质上来讲,他们多数属于过度使用、迷恋、依赖网络,但这对人格已经有冲击,而人格损伤是不可扭转的”,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发展中心主任傅安球教授说。郭铁军则判断,这22个孩子多数界于轻度网络成瘾和中度之间,有的甚至是中度,极个别达到重度。
开营后,培训活动有团体咨询,比如音乐心神自我调节、情商激励互动式讲座、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有个体咨询,比如人格成长精神分析、冥想放松对话;还有网络精英共情式心灵对话,家庭辅导。
特训营的核心阶段是个体咨询。“绝大多数孩子都非常真诚,能向心理咨询师诉说自己最痛苦的经历”,这说明,一系列活动已让他们敞开心灵。学员们在倾诉中获得了某种释放和安慰,专家则从中开始探寻到网瘾的种种成因……
矫治模式
是否有效 可否复制
“亲子对立;人际关系紧张;自信不足、学业不良”——郭铁军总结网瘾青少年的三大共性。
专家们观察到,网瘾青少年的家庭内外充满矛盾冲突,成瘾因素非常复杂,但多数网瘾青少年的家庭,都普遍存在沟通不良。而消除沟通不良等网络成瘾的真正原因,去除“背景障碍”,才是戒除网瘾中的关键步骤。
特训营开营前,专家特别安排了两天对家长的“强化效能培训”课程,力图首先使家长改变自己,尝试学习网络知识,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更好地与子女“共同成长”。
复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教授孙时进特别指出,要让孩子摆脱网瘾,家长的观念一定要摆脱“网络过敏症”。家长要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沟通关系,留给孩子犯错的空间。孙时进说,孩子年纪小、自控力差,沉迷上网很正常,慢慢成长了,没有家长蛮横的、不正确的干扰,很多人反而容易自己走出来。
郭铁军则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普遍缺少生存压力,缺少责任感,这也是导致他们自控能力差,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显然应加强对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主任蔡忠说:“特训营了解了孩子,基本掌握了网瘾的成因,这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上海市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的社工将为学员及家长提供3个月的后续跟踪辅导服务,以巩固特训营的初步成效。
这些孩子能否戒除网瘾,特训营的模式能否复制推广?在特训营结束之后,专家、社工、家长、孩子面临着新的挑战。(记者 包 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