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4日电(记者 蔡国兆、姜帆)来自苏浙沪两省一市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长三角目前已有经注册登记的信用服务企业近百家。
“随着需求的强劲增长,长三角信用服务业正日趋红火。”江苏省信用办副主任程友华4日在此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告诉记者,尽管这个行业的门槛很高,但包括民企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的热情在不断高涨。目前,江苏已有10余家获得相关资质的信用服务机构。
在金融业发达的浙江、上海,情况更为乐观。目前,上海、浙江有备案登记的信用服务机构达80余家。这些企业经营范围涉及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有价证券信用等级评估、企业风险管理及信用咨询、信用管理、人才培训等服务领域。不少企业的经营收入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
“浙江的大多数信用服务企业是在2000年后建立的。为加强国际合作,浙江还引进了欧洲著名的信用跨国公司Creditsafe在浙江设立中国总部,为国际贸易提供信用服务。”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孟刚说。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不少企业对客户的信用情况非常关注,部分企业还建立了自有的信用数据库。“企业经营过程中信用数据很重要。我们集团设立了一个征信中心,专职负责搜集相关数据,分析潜在的信用风险,为经营活动提供参考。”中国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说。
“信用长三角”网络共享平台将“扩容”
新华社上海9月4日电(记者 蔡国兆、姜帆)苏浙沪“信用长三角”网络共享平台将逐步实现“扩容”。
“目前‘信用长三角’平台主要实现了企业数据方面的共享,将来还会在个人信用数据方面有所合作。”苏、浙两省信用办的相关人员4日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目前上海、浙江两地的个人征信体系已相当完善,江苏省也在个人征信框架上实现了与沪浙的对接。
此前,苏浙沪两省一市于2006年6月开通了全国第一个跨区域的信用共享网络平台。随着加载内容的不断充实,该平台已实现区域内250多万家企业8项主要信用信息数据共享。
记者了解到,这些数据的应用情况良好。三地政府各部门在企业核准登记、资质认定、年检年审、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管理活动中,开始逐步应用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其中,浙江省政府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应用次数已突破328万次。
信用数据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我们企业开展了信用管理试点。目前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上海一家IT企业的管理人员这样说。
专家指出,由于苏浙沪“信用长三角”网络共享平台的基本建立,长三角区域失信主体“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社会机制正在逐步形成。数据显示,上海个人信用报告中包含“法院执行难案件信息或刑事判决信息”的,受信申请平均批准率仅为3.4%,相比不包含此信息的申请,其批准率平均要少29.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