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9月20日电(记者丁文杰)洞庭湖流域上游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等地区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洞庭湖泥沙淤积的速度明显放缓。据长江水文局监测,年均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由2003年以前的1.67亿吨,减少到现在的0.383亿吨,减少77%。其中来自湘、资、沅、澧四水泥沙量由0.3亿吨,减少到0.178亿吨,减少40.7%。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连续数年的洞庭湖流域洪水泛滥,敲响了长江流域生态警钟。随后中央决定投资数千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湘西州被湖南省确定为工程重点区域。
记者近日赴洞庭湖流域上游的湖南湘西州采访时,在公路两边的山上随处可见新植树木,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当地村民说,以前玉米从山脚种到山顶,现在这些玉米地全栽上树了。湘西州吉首市矮寨镇排兄村土家族农妇龙洪生告诉我们:“以前山上人多树少,站在山上一眼就可以看到另一个山上的人。现在林子这么茂密,白天一个人都不敢进山。”
退耕还林以来,工程区林地的保土和涵水能力逐年增加,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大为减少。据湖南省退耕还林效益监测站监测,退耕还林后,工程区水土流失量下降30%,林地土壤的保土能力提高,退耕还林地涵养水源能力逐年增加。2000年至2005年合计涵水30亿立方米,相当于30座大型水库的蓄水量。尤其是湘西地区,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的现象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前这一地区年均发生地质灾害1000起以上,2006年仅发生地质灾害5起。
湖南省退耕还林办公室统计,到2006年底,湖南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76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56万亩,荒山造林917万亩,封山育林90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改善了生活,长期吃粗粮的老百姓终于吃上了国家补助的大米。湘、资、沅、澧和洞庭湖流域“广种薄收”、“越穷越垦”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在吉首市矮寨镇大兴村采访时,64岁的石元祥说:“过去山上砍树开荒种地,人穷山败,退耕还林后,山绿民富,有吃有用。”
今年46岁的矮寨镇村民杨真红,2000年将自家的7.8亩耕地退下来种树,其中7亩栽了果树,8分地种了生态林。他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后自己不但有了国家补助的每亩230元口粮款,种果树的收益比以前高了几十倍。以前坡耕地只能种玉米,每亩收成不到100元,后来种果树,第二年就有收益,每亩收入2000元,7亩地就收入14000元。
当地林业局干部介绍,这个镇退耕还林后栽种了6000多亩金秋梨,2004年开始收获,当年总产量达到400多万斤,总收入900万元,为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100元。
在退耕还林推动下,湘西州各地形成了一批基地乡镇、专业村、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实现以林增收和持续增收。一些地方还探索“公司+农户”的退耕还林模式,种植经果林,通过公司的抗市场风险能力,解决了退耕农户的长远出路问题。
截至目前,湖南全省退耕还林国家累计到位资金82.81亿元,其中粮食补助67.44亿元。工程惠及112个县市,涉及退耕农户310万户1150万人。吉首市太平乡深坳村村民张祖元写了首诗表达对退耕还林惠农工程的感激:“如今退耕搞还林,政府送金又送银;齐心栽下致富树,绿化家园利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