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22日电(记者徐寿松、张建松)洋山深水港液化天然气(LNG)工程正在施工,2009年这里将成为上海的主要气源。伴随工程进展,洋山港液化天然气冷能回收方案,即如何利用零下162摄氏度的液化天然气重新气化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也在紧张征集、论证中。这只是上海对能源使用能省即省、能抠则抠的众多新招中的一例。
上半年,两条逆向曲线清晰地勾勒出上海GDP增速与能耗增速的反比关系。做小“分子”、做大“分母”,是上海对经济发展的硬要求。所谓做小“分子”,就是减缓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增长的依赖;做大“分母”,就是提高GDP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为此,上海不断出招,通过经济、法律诸手段,从源头抓起,完善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今年已排出淘汰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600个。
政府部门还紧盯各行各业的能耗大户,对其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进行审核,通过签订“军令状”逼着他们“减肥瘦身”;并对所有工商企业开展用能“对标”管理,围绕主要产品单耗、单位产值能耗等指标,对照国际、国内先进标准,进行整改和赶超。不久前,曾是国产规模最大的发电机组——上海石化热电一站机炉、国内第一套自主设计的上海吴泾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合成氨装置等一批在国内工业界赫赫有名的“大佬级”装置,接连提前退役,为减少排放让路。为了换取年减排工业废水160万吨、工业废气3亿标准立方米,减少能源消耗约24.6万吨标准煤,吴泾化工公司放弃每年3亿元的产值、2000万元的效益,将装置停产。此中透露出,上海为落实节能减排的硬指标动起了真格。
不仅是政府“高压”,上海还积极探索依靠市场和制度的节能之路,让节能成为产业,让企业成为自觉节能的主体。目前,上海专门从事合同能源管理的企业有70多家,全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的项目共300多个,如今已累计综合节能300多万吨标准煤,每年还为上海减少用电负荷130兆瓦,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二氧化硫1440吨、粉尘70吨。
据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介绍,上海将形成不少于100个合同能源管理公司,专业从事合同能源管理。“西瓜不放、芝麻也捡”。与大企业、大单位耗能相比,居民家庭生活用能相当于一粒粒“芝麻”,但千千万万个家庭节能可以聚沙成塔。为普及节能常识,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还让“家庭节能36计”“楼宇节能36计”之类的小窍门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丰富多彩的节能教育走进学校课堂。
“节能降耗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副主任姚茂兴介绍。今年8月份,上海还首次面向全市延聘了35位兼职节能监察员,将节能监察的“触角”“眼线”分布到区县,“一竿子插到底”。哪个企业的能耗存在问题、哪个项目的节能设计不合规定,都有可能被这些原本就是从事能源管理的“眼线”盯上。在引导全社会节能问题上,上海探索出一条发挥无限民力的优势,弥补政府职能部门人手不足、“触角”有限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