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记中核集团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云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27日   来源:新华社

    为了核电站“中国制造”——记中核集团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云根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 吴晶晶)2007年8月,杭州湾畔的中核集团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迎来了第一台重大关键设备——反应堆厂房环吊的入驻。这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核电站环吊,质量可靠,价格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一半。

    国内在役核电站环吊均由外国人制造的历史从此结束,而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人物,正是中核集团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云根。

    孙云根在中核集团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和同事开会(2005年5月16日摄)。 2007年8月,杭州湾畔的中核集团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迎来了第一台重大关键设备--反应堆厂房环吊的入驻。这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核电站环吊,质量可靠,价格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一半。国内在役核电站环吊均由外国人制造的历史从此结束,而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人物,正是中核集团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云根。长年奔波于核电设备采购第一线的孙云根,与千千万万核工业人一起实践着、憧憬着,努力将核电国产化程度提高、再提高……  新华社发

    长年奔波于核电设备采购第一线的孙云根,与千千万万核工业人一起实践着、憧憬着,努力将核电国产化程度提高、再提高……

    “为核电站装上更多的中国设备”

    199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孙云根来到了浙江海盐。最初这个滨海小城吸引他的并不是秦山二核这个我国第一座国产大型商用核电站,而是一份美好的爱情。

    此时的秦山二核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前期准备,其中的重头戏——设备采购工作即将正式启动。作为秦山二核接收的第一个硕士毕业生,领导对孙云根寄予了厚望:“就让他到工程的最前沿——设备处去磨炼磨炼吧!”

    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4年。

    设备国产化是实现核电站“中国制造”的一个重要方面。秦山二核是国家“九五”时期开工的4座核电站中唯一采用自主方式建造的,如何通过秦山二核这个项目使更多的核电设备能够实现“中国制造”,这对于当时国内的制造业和刚刚起步的中国核电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同样沉甸甸地压在了秦山二核设备采购人员的身上。

    当时国内在役和在建的核电站设备主要由国外厂商提供,尤其是一些关键设备国内厂家还不具备生产能力。“开始时,国内制造业由于能力不足、经验欠缺、观念落后等原因,不太支持我们,有的甚至还冷嘲热讽。”

    但孙云根是个执著的人,他和同事们用了很多“笨办法”:对企业一家一家进行摸底考察,不断向具备生产潜力的企业进行“游说”,对相关企业进行研发资金投入和鼓励,对设备一项项进行质量检查……

    堆内构件是核电站的一项关键设备。时任秦山二核设备处进口科科长的孙云根和同事们借着当时国际上核电发展萧条,国外厂商争相希望拿到秦山二核主设备合同的契机,坚决要求外商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要分包部分加工量由国内制造厂承担,以培养国内制造厂的设备制造能力,坚持宁愿多花设备费,也要求外商接受我方设计人员的设计跟踪,以便掌握该设备的设计技术。

    在孙云根和同事们的强烈坚持下,外方同意返包给上海第一机床厂进行部分制造工作。同时,秦山二核出技术咨询费,由设计院派人去国外学习掌握该设备的设计技术。这一切都为后来扩建工程中堆内构件的国产化提供了先决条件。

    为了提高设备国产化率,孙云根想出很多招数与外商“斗智斗勇”。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1、2号机组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55%,秦山二核成为中国民族核电的一面旗帜。这其中,设备国产化又是最醒目的业绩之一。

    “进口设备风险小,管理起来也容易,但我们还要坚持国产的。国产化的路确实比较辛苦,没有精神支柱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回首过去,孙云根这样说。

   “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中国人”

    2006年4月28日,秦山二核迎来了扩建工程的开工。国家对秦山二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扩建的3、4号机组设备国产化率要提高到70%以上。

    从55%到70%,比率背后,意味着扩建工程有210多项大型设备要在国内制造,其中重要核级设备要比1、2号机组增加20项。

    此时作为秦山二核分管设备采购管理工作的副总经理,孙云根肩上的担子无疑更重了。他知道,从55%到70%国产化率的提升,从数字上看只是多与少的量变,但具体到某一项设备,那就是从无到有的质变。

    孙云根清楚地记得1、2号机组进口堆内构件谈判时的艰难。在扩建工程中,他下定决心要由国内厂家来生产这一设备。当时国内还没有厂家拥有堆内构件完整的制造技术,孙云根不得不先鼓励具备相关生产能力的厂家大胆尝试。

    这时国外的供货商认为此设备非他莫属,频繁和我方进行接触,并且同意价格上有优惠。在这种情况下,孙云根明确指示设备处与上海第一机床厂开展技术和商务谈判,外商对此仍将信将疑,并一再对孙云根讲明这项设备由国内厂家制造的风险。但在孙云根温和而又坚决的态度面前,外商最终不得不承认失败。

    这份对核电国产化的执著感动了上海第一机床厂,他们毅然承接了全部制造任务,国内第一套堆内构件的国产化工作就此开始了。

    后来,世界上很多核电设备制造厂家都知道中国秦山二期核电站的核电设备采购者有点“傻”——经济全球化了,还要费时费力费财、担着大风险执著于设备的国产化。

    但孙云根认定了这种“傻”。

    “国产化做得好不好,关键就看业主的决心。”上海第一机床厂总经理孙忠飞对这种魄力赞赏不已:“秦山二核在扩建工程中,把堆内构件这么重要的设备放心大胆地交给我们做,不仅提高了我们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我们国家制造企业的信心。”

    “他手里握着最难花的一笔钱”

    秦山二核扩建工程设备采购金额达数十亿元,这笔钱怎么花,孙云根是“拍板人”之一。

    自从扩建工程开始以后,孙云根就开始了超乎常人想像的忙碌。由于整体工期的压缩,设备采购合同的签订就相对比较密集,2005年9月三大主设备合同签下,此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扩建工程平均一个星期就要签下3到4个合同。

    那时,孙云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不保证休息。

    很多人觉得设备采购是个肥差。共事十多年的同事、秦山二核副总经理雷鸣泽深知这笔钱不好花:坚持国产化,就要冒使用国内生产的“首台、首套”设备的风险,其技术稳定性、可靠性没有人能打保票,万一首台、首套试制不成功,势必对整个工程的工期、整个投资产生很大的冲击。

    “耽误一天一台机组就是600多万元的损失啊,还有一百多万元的利息。他手里握着的可是最难花的一笔钱。”雷鸣泽说。

    对于孙云根来说,14年核电设备采购工作的经验使他深知,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会令整个工程“功亏一篑”。

    签订设备采购协议;不停地对设备制造过程进行追踪,避免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紧急组织人员、协调解决问题;解决完一个问题再解决另一个……孙云根脑子和身体里绷得紧紧的弦从来不敢有一丝放松。

    2005年,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标秦山二核4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但制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虽然经过调整问题解决了,但后来只要一说起“一重”,孙云根就会“神经过敏”,生怕再出问题。那段时间他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去“一重”看一次。

    “选择了国产化就是选择了挑战和压力。”孙云根这样说。但这个压力有多大,外人不知道,细心的妻子从孙云根枕头上掉落的头发可以体会到。

    “采购初期是红人,采购中期是忙人,采购后期可能就是罪人,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国家的核电产业、中核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包括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都有可能会受到影响。”孙云根笑着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这样小结。

    就是这个红人、忙人,有时还要兼罪人的工作,让孙云根情有独钟。为了核电国产化的责任,他不惜一周数天在飞机上享用午餐,不惜在扶持国内设备制造厂家时出招、出资、出人,不惜损失对家人的关照和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

    “既然选择了国产化,就要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哪怕可能成为罪人,也要顶着压力迎难而上。”这是一个核工业人无悔的承诺。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