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深圳10月5日电(记者 吴俊)在毗邻香港、客流量大的深圳,随着出入境旅客不断增多,深圳的节日礼品市场供求两旺,十分红火,尤其是带有本土色彩的礼品广受追捧。
记者国庆节首日在深圳市罗湖口岸附近的罗湖商业街看到,商家摆出了烟酒、土特产、工艺品等商品招徕顾客,许多到罗湖火车站乘车赴外地或是从罗湖口岸赴香港的旅客,都会先到罗湖商业街逛逛,为远方的家人、朋友挑选礼物。更有一些刚经过罗湖口岸来到深圳的香港市民,一出边检站就直奔罗湖商业街采购。
深圳市罗湖边检站政委马新龙告诉记者,10月1日经罗湖口岸出入境的旅客达29.8万人次,该口岸平均每天验放旅客25万余人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每天在口岸移动。以往内地旅客喜欢从香港携带电子产品、名牌服装,随着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礼品市场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境外旅客喜欢在深圳购买“本土礼品”带回香港、台湾送给亲友。
10月1日专门来深圳购物的香港市民王小姐说,她这次买了一些精装版的古典名著,准备带回去送给朋友。王小姐告诉记者,她常来深圳购买书籍、影碟作为礼物送人,因为朋友们都对内地的文化感兴趣,而且内地的书籍“种类繁多、价格便宜”。
记者走访了深圳多家书店,发现不少书店在节日期间开设了畅销书、精装“礼品书”专柜,并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活动,不少顾客成套购买《史记》《资治通鉴》等古典名著,并在服务台包装之后准备馈赠亲友。
记者在深圳东门步行街、华强北商业街等大型商品市场看到,深圳本土制造的土特产、工艺品、电子产品等,也颇受出入境旅客的青睐。来自台湾的张先生买了一个精致的电子游戏机,准备带回台湾送给朋友的儿子。张先生告诉记者:“在台湾购买此类电子产品价格比较昂贵,现在大陆这边的电子产品种类和数量都很多,价格也比较便宜。”
深圳市民乔女士趁这次国庆节到香港探亲,她带的礼物是家乡特产白酒、花生油和一些水果、蔬菜。乔女士告诉记者:“家乡的土特产就是最好的礼品。”
重庆:“送礼就送原生态的”
新华社重庆10月5日电(记者王金涛)“十一”黄金周的七天长假,不仅是外出旅游的好时机,也是探亲访友的好日子。中国人向来讲究礼尚往来,探亲访友总不能两手空空吧。记者走访重庆市礼品市场时发现,“原生态礼品”正受到重庆市民的青睐。
“原生态礼品”是指那些天然的、没有经过加工的食品、滋补品以及其他礼品。在重庆市一家土特产品商店,前来购买土特产的人流络绎不绝。这家商店主要经营天麻、党参、菌类等滋补品,分为野生和人工种植两类,而前者价格几乎比后者高出一倍。记者发现,尽管价格昂贵,大多数顾客购买时依然选择野生类滋补品。一位女士花400元买了一盒产自重庆市巫溪县大巴山的野生天麻。她说:“送礼就送原生态的。我明天要去铜梁县看父母,妈妈总是头疼,买盒野生天麻给她吃,效果肯定好。”
“送礼就送原生态的”,这是许多重庆人的共识。记者在重庆市一些超市发现,一些包装豪华的燕窝汤、西洋参片、奶制品等礼品鲜有人问津。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这些礼品基本上都经过加工了,含有大量的糖或者其他添加剂,真正的滋补成分少了,人体不需要的成分却大大增加了,所以大家越来越不相信它们。
在重庆市南岸区做药品销售生意的姚先生过两天就要回四川德阳市老家探望亲人了。他用一天时间开车来到重庆江津市四面山,到农家收购了两大块用土方法制成的腊肉。他说:“现在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原生态的东西。山上农民养的猪都是粮食喂大的,腊肉也是用柴火熏出来的,价格虽然不比城里的便宜,但味道好多了。把这些东西带回家去,家里人肯定会喜欢。”
不少重庆市民认为,当化肥和农药在农田大量使用时,那些长在大山里的野生的原生态植物就变得弥足珍贵了,自然,“原生态礼品”就开始流行了。
医生提醒:保健礼品“三注意”
新华社南昌10月5日电(记者 林艳兴)中秋刚过,国庆长假又至,走亲访友免不了要带些礼物。如今“送礼送健康”成为时尚,保健品因此走俏节日礼品市场。江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刘添银提醒,保健品虽好,但也有禁忌和适应范围,不论是送礼人还是受礼人都要“三注意”。
一是注意看包装。目前市面上的保健品很多,挑选时应先了解服用者的身体情况,再根据保健品包装说明书上标明的产品保健功能选择。目前,我国卫生部审批的保健食品一共只有27类保健功能,超出此范围的一定是没有经过国家批准的。特别要注意的是,对肿瘤有效果和提高性功能的保健品已被卫生部从保健食品保健功能列表中去除,如果其批号是近两年的就是假货。另外,合格保健品的包装上必须注明该保健品的主要成分,消费者购买时注意分辨,送礼也更有针对性。
二是注意对“症”保健。保健品的消费群体主要是老人、儿童和女性,其适应性各有不同。如果是看望老年人,一般选择大枣、桂圆、蜂蜜等滋补类保健品,但应注意秋季干燥,适宜平补,不宜过分滋补。给儿童选保健品时更应多一些理性,目前孩子的主要问题是营养过剩,而不是营养不良。只要按时令吃蔬果,不偏食、挑食,保证正常的饮食摄入,就可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求,应尽量少吃保健品。而女性选择保健品一般以美容养颜类为主,但如果服用一定时间后没有明显效果,证明这种保健品不适合,就应马上停用。
三是注意不能吃过量。人体自身是一个平衡系统,任何一种营养成分摄入过量都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因此食用保健品时同样应注意食品安全,以免破坏体内平衡,引起身体疾病。
礼品包装:“留着没用、扔了可惜”
新华社沈阳10月5日电(记者任鹏飞、黄芳)“十一”黄金周前各地商家纷纷用各种精美的礼品盒来包装商品,促进销售。可是记者采访发现,黄金周还未过完,那些精美礼品包装一下子成为很多居民家中“留着没用、扔了可惜”的“美丽垃圾”。
10月3日、4日两天上午,记者在沈阳市沈河区剪炉社区看到,不少垃圾箱里都丢弃着一些精美礼品包装盒,有纸板的、有塑料的、有木质的,十分扎眼。家住这个社区50号楼的朱大爷告诉记者,“十一”前,儿女们买回了不少礼物,包装盒都十分精美,有的上面还镶着玉。
在朱大爷看来,这些包装制作考究,应该回收利用。在沈河区市府大路附近,记者走进一家销售礼品包装盒的商店。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精美包装盒,价格自十几元至上百元不等。记者询问是否能回收礼品盒,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
如此一来,精美礼品包装的出路似乎只有废品收购站了。然而在废品收购站看来,“美丽垃圾”显得很没用处。沈阳市浑南新区一家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礼品包装中他们只收纸盒和铁皮罐,至于木盒、绸缎、海绵、泡沫塑料等由于无法回收利用,废品收购站是不予回收的。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丽霞认为,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出发,商家应选择可降解的“绿色材质”作为包装材料。生产厂商要对使用过的包装物承担起回收利用和再处理的责任。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限制生产厂家过度生产精美礼品包装的行为,从源头杜绝“美丽垃圾”。
福建泉州一家三代的节日礼品
新华社福州10月5日电(记者来建强)随着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中国人节假日里的“礼味”越来越浓。家住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涂门社区的张丽英奶奶一家三代人,向记者讲述他们的节日礼品故事,描绘了一幅新旧礼俗的画卷。
张奶奶今年75岁,说起礼品,她就从家里翻出了七八种营养保健品。“这些年,亲朋好友一过节就给我送各种营养保健品。”张奶奶眉开眼笑地说,“营养保健品太多了,怕过期浪费,想送给邻居,结果发现人家也在为保健品太多而发愁。”
张奶奶回忆,四五十年前,人们过节的时候很少送礼,因为那个时候物质匮乏,买什么都要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日子富了,有更多休闲时间了,除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五一”“十一”也走起了亲戚,礼品就这样越走越多。过去,很少看到有卖保健营养品的商店,而现在满大街都有这样的商店。
张奶奶的儿子林秉臻今年“十一”正值乔迁新居,收到一尊朋友赠送的德化白瓷雕像,林秉臻喜出望外。他告诉记者:“过去,亲友有乔迁之喜,大家都会送一些小家用电器、小家具,主人最怕收到雷同的家电。现在,大家开始时兴送艺术品,既能装点新居,有的还具有较高收藏价值。”
林秉臻酷爱收藏,他说:“这几年,在厦门、福州和泉州等地,艺术收藏品成为节假日里最火的礼品之一,较高档的有名人字画、古玩、古家具、金石雕刻等,大众一些的有水晶、陶瓷制品,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18岁的林松是林秉臻的儿子,他眼中的节日礼品又是另一番世界。长假期间,林松有两位要好的同学过生日,他告诉记者:“去年,他们过生日的时候,我们十多个同学凑份子,赞助他们买了两台数码音乐播放器。今年‘十一’假期,我们要忙着准备高考的学习,我就在网上定了两份生日贺卡,在他们生日那天会自动发送到他们的电子信箱。”林松补充说,对他们而言,节日礼品最好既要新潮好玩,又能表达心意,花钱多少还是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