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记特奥会志愿者:"橙衣天使"展现"人文特奥"精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09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0月9日电(记者 杨金志 叶锋)9日早晨7点多,一辆辆大客车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停靠在上海体育场周边。一位位身穿橙色T恤衫的志愿者,或拉着运动员的手,或搂着小队员的肩膀,向赛场走去。

    特奥会期间,这一幕每天都在发生。

    橙色,是上海特奥会志愿者的“指定色”。特奥会举办的这些天来,橙色已成为这座城市最流行的色彩。在赛场,在宾馆住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你总能看到橙色的身影在跃动。志愿者用他们的行动生动地诠释着“人文特奥”的和谐理念。

    很苦,但没人叫苦

    在特奥会帆船比赛现场,22名上海政法学院的男生每天在太阳下曝晒7、8个小时,个个成了小“乌贼鱼”,还有人被晒得脱了皮。每个比赛日都有40多条船上下岸,每条船由6名志愿者负责拖拽,平均每人每天要拖船10多次。若是遇上帆船临时上岸休赛,每人每天可能要拖30次以上。只要船一靠岸,他们就卷起裤管,下水、上岸,再下水、再上岸。由于比赛时间机动,大家都没有固定的午饭时间,每天都是匆匆吃几口快餐或是面包。

    苦归苦,但淀山湖畔笑声阵阵。志愿者张俊超坦言,当初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时,没料到自己要干的是体力活。“在所有比赛项目中,帆船比赛视野最开阔。看运动员用宽广的胸怀挑战大自然,我们的心情也格外舒畅,不觉得累!”

    上海奇线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员工陈志敏是浦东新区的一名志愿者分队长。她告诉记者,志愿者们基本每天早上7点前赶到宾馆,晚上7、8点才回到宾馆。有一天晚上,已经快10点钟了,竞赛部门通知下来,第二天的保龄球比赛时间临时调整,原定早上7点半出发提前到6点20分出发。志愿者部把消息逐一通知到人,让他们第二天早点赶过来。

    “这些志愿者最远的住在市西的北新泾、虹桥一带,离浦东的宾馆有几十公里路,做公交车都要一个多小时,”陈志敏说,“很多时候早上没有公交车,他们就打车过来,但是没有一个人口出怨言。”

    特奥执委会社会动员和志愿者工作部部长陈振民对记者说,有的工作很辛苦、很枯燥,但是志愿者都能不折不扣地完成。譬如赛场的饮料发放,志愿者一个小时要巡视一次,每天要搬运60多次;在高尔夫赛场,志愿者每天要弯腰捡球100多次;在开幕式上,有的志愿者是“候补队员”,很可能进不了内场,但他们都从家里赶来,准时来到集结场地。

    “如此吃苦耐劳的精神,体现在他们身上,十分难能可贵,”陈振民说,“志愿者中大多是‘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上海的志愿者先后为八运会、APEC会议、上合组织峰会服务过,他们有着丰富的服务经验和公认的志愿精神。志愿者们表现出了热情服务、团结友爱、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积极进取、顾全大局等美德,是特奥会志愿者工作最大的收获。

    残障、智障人士也是志愿者

    在长宁国际体操中心,有这么一支特奥志愿者队伍,他们由13名残障人士和两名是残障人士子女的大学生组成。他们的职责是:观众入场登记和指引,场馆安全提示和秩序维护,道具和问卷调查表分发、回收,观众席场地清扫,主席台区域外语翻译等。

    比赛期间,冯亚芳、黄燕青等志愿者由于过度劳累和饮食失调,一个淋巴结肿大,一个胃部不适呕吐。其他志愿者纷纷提出要分担他们的活,让他们好好休息。但是,为了不增加别人的负担,他们忍着病痛,去医务室领上几粒药,又继续战斗在“前线”了。

    闸北区新民酒店有一位姓张的社区接待志愿者,他的母亲是一位残疾人。张妈妈在社区里负责助残工作,是智障人士“阳光之家”的工作人员。“妈妈经常告诉我一些相关知识,课余时间我还和她一起去‘阳光之家’当义工,”张同学说,“我决定报名参加志愿者工作之前,母亲就一直鼓励我,要我报答社会对我们家的关怀。”

    事实上,张同学在学校里并没有成功报上名,他回到社区再次报名,终于得偿所愿。张同学是一个活泼外向的男生,他不仅与自己服务的运动员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同时也和其他运动员们感情十分融洽。

    本次特奥会上还有一位“阿甘志愿者”,他叫王霄波,是浦东新区“阳光之家”的学员记者,现在浦东游泳馆里担任志愿者,还和妈妈一起在网上开了“博客”。

    “和伙伴在一起我很高兴,学到了很多本领,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紧急事情的能力,”王霄波对记者说,“这改变了我以前自卑、自闭、消极的精神状态,让我的心灵非常愉悦。”

    相依相亲的深情

    多日相处过程中,志愿者与运动员、教练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0月4日的闵行区金燕宾馆,没有了往日的欢笑和温馨,只有志愿者与特奥运动员依依难舍的分别场面。这边相拥而泣,那边独自泪流。这一天,是社区志愿者将特奥运动员交接给赛区志愿者的日子。

    在工作人员和教练的劝说下,交接开始了,陪护的志愿者们都认真地填完了表,有一栏是运动员情况及注意事项,说明他们的饮食习惯、性格、身体状况等等,大家都把格子写得满满的,但仍旧觉得格子太小,要交代的话太多。

    崇明赛区的志愿者朱燕陶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接运动员时的心路历程:“还没见到他们的时候,我就在想像他们的样子,同时又担心,我们语言上不能沟通,怎么培养感情呢?哎,烦恼啊!”接到队员后,朱燕陶陪着他们去体检。“我渐渐发现他们蛮好的,挺聪明的,也很友好。当体检结束离开江湾体育场的时候,我们相互之间已经变得比较熟悉了。我所烦恼的问题解决了,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相关链接
· 上海特奥会闭幕式方案公布 卡雷拉斯将献唱上海
· 上海特奥会平均每位运动员能获三块奖牌和绶带
· 上海特奥会健康保障部:全力保障运动员远离伤病
· 韩正:上海将以特奥会为契机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 到2010年中国参加特奥运动的智障人士将达100万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