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卫敏丽 丁冰)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气象应急预案格外重要。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符合气象特色的各类应急预案体系,这是记者近日从发展中国家灾害应急管理省(部)长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据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介绍,中国气象局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编制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和《国家核应急气象保障预案》;与卫生部联合制定了《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高温中暑应急预案》等预案或预警办法;指导31个省级气象局制定了各级各类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共160余件,内容涉及核扩散、危险化学品泄漏、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以及海难搜救等相关突发事件。
同时,中国气象局还积极组织有针对性的气象应急演练。2006年中国气象局成功组织两次北京奥运气象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其他各省级气象部门还针对台风、暴雨、有毒气体泄漏等突发公共事件组织了36次演练。
“通过建章立制,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和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提高。气象应急监测预报能力得到加强,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不断扩大,突发公共事件协同应对局面正在形成。”郑国光说。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种类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总量的70%左右,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台风、暴雨、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
我国已形成覆盖全国的现代化地震观测网络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记者卫敏丽、孙闻)在10月10日第十八个“国际减灾日”来临之际,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刘玉辰表示,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已建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管理的1200多个地震监测台站,布设了总长度达数万公里的流动测线,建立了近万个群众业余监测哨,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现代化地震观测网络。
刘玉辰说,近年来,我国地震监测能力逐步提升。目前,首都圈地区可以监测1.0级以上地震;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可以监测1.5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可以监测3.5级以上地震。
同时,我国还形成了突击力强、准军事化的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力量。我国第一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自2001年建立以来,已先后7次实施国内外地震救援行动,表现突出、成效显著,受到了受援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相继建立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一些大、中城市积极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根据《国家防震减灾规划》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具备综合防御6.0级左右,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据介绍,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地壳构造运动强烈而复杂,是全球大陆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地震和地震灾害呈现强度大、伤亡重、分布广的特点。
中国红十字会20年募集42亿多元款物投入灾害救助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卫敏丽、丁冰)记者日前从中国红十字会获悉,据不完全统计,从1987年至今,中国红十字会共募集境内外捐助款物折合人民币42亿多元投入到国内灾害救助工作,对1.6亿多名受灾群众进行了救助。
据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苏菊香介绍,目前中国红十字会分别在杭州、孝感、沈阳、成都、广州、西安建成了6个区域性备灾救灾中心,湖南、安徽、江苏、云南等13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级红十字会也建立了自己的备灾救灾中心,此外还有30多个地(市)县级红十字会建立了备灾仓库,初步形成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在救灾工作中,中国红十字会要求救灾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考察灾情,物资要在第一时间送到灾民手中,备灾救灾网络的建立大大增强了红十字会的灾害应急能力,加快了红十字会的应急反应速度。”苏菊香说。
据了解,中国红十字会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直接参与灾害救助工作的社团组织,配合政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其重要责任。在灾害紧急阶段,中国红十字会主要根据灾区需求,向灾区提供帐篷、棉衣、应急食品、家庭救助包以及医疗药品等。在灾后重建阶段,中国红十字会主要开展民房、卫生院、学校以及农村供水、排水设施等建设。
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还尝试了一种新的救助方式——心理援助。针对灾难发生后特别是重大灾难对人们心理产生的极大刺激和伤害,组织心理学专家,对灾难的受害者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尽快消除心理阴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