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百姓心系十七大:"大包干"纪念馆里的一场讨论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1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合肥10月15日电(记者 蔡敏)悬挂着十八位“大包干”带头人巨幅照片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15日特别热闹。小岗村部分党员干部、“大包干”带头人在这里通过刚刚开通的数字电视收看党的十七大开幕式,在听取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58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今早特意换上了一件崭新的夹克,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他告诉记者,盼望已久的党的十七大召开了,心里就像过年一样高兴。

    讨论会上严宏昌抢先发言。他说,“大包干”实行20多年来,俺们这一代农民见证了农村的飞速发展,回想起来觉得特别自豪。胡锦涛同志今天在报告中再次强调“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当年“大包干”的发起人,俺尤其振奋。

    “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继续前进,这个明确的信息,让俺们农民看到了农村更广阔的前景。眼下,俺们就是要发扬当年‘大包干’精神,敢闯敢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严宏昌说。

    正在谋求致富新路的小岗村,目前已经确定了现代农业、旅游业及村级工业三大发展战略。严宏昌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传达出的改革精神让小岗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另一位“大包干”发起人关友江告诉记者,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多次提到“三农”问题,还特别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让我们农民心里特别温暖。

    与参会的村党员代表交流后,关友江提出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中央还将加大惠农政策力度,还要增加农业投入。俺们农民就要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小岗如今种上了葡萄树,发展了双孢菇,农民思路开阔很多,但现在看来还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种什么挣钱,就要放心大胆地引进来试试。”

    农民严金昌听了这条建议首先表示赞同。作为同样参加过当年秘密按手印的农村改革见证人,他正忙着引进村外资金,创办一家管件生产企业,明年初投产后将帮助几十名本村农民挣到每月千元左右的工资。

    “‘大包干’让小岗人一步迈过了温饱线,但下一步要实现富裕,俺看呀还是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子。”严金昌说。

    从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到小岗的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也加入了讨论。他说,从政治、经济,到教育、医疗,十七大报告处处体现了城乡同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思想。沈浩表示:“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中的一员,我在这里表态,今后更要加强自身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特写:“我们第一次收看到了党代会”

    新华社南昌10月15日电(记者 曹凯)“这是我们第一次从电视里看到党代会,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谈到了‘三农’问题,增强了我们建设新农村的信心。”

    15日上午,在革命老区江西省赣县大田乡高排村若坑村小组,20多名干部群众围坐在村支书巫太科家的彩电前,纷纷表达自己对党的十七大召开的喜庆和对未来的憧憬。

    “创富路信心百倍,感党恩送来光明”,横批“喜迎十七大”。在巫太科的家门前,记者看到了这副大红的对联。56岁的巫太科在高排村当了21年的村支书,谈起这几年的变化,他感慨万千:“党的十六大召开时我们这里还没有电,想了解党的政策要等党报党刊,由于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三四天后才能看到报纸。”

    今年1月1日,“户户通电”工程让高排村告别了靠油灯烛光照明的历史。“今天我们第一次通过电视看到了党代会,党的政策能及时传递到山区群众中来了。希望党的十七大能够给广大农民,尤其是我们这些偏远的老区带来更多更好的政策。”巫太科说。

    十六大以来,党的好政策正逐步让大山深处的高排村告别贫穷。39岁的村民蔡联法说:“这几年来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每亩摊下来能有70多元,每年交10元钱的农村合作医疗也解决了我们大病不敢上医院的问题,‘两免一补’大大减轻了供小孩上学的负担,我们的日子正越来越好。”

    蔡联法在通电以后种起了4亩多地的黄烟,建起了烤烟房,今年仅烤烟一项纯收入就达到8000多元,加上6亩多水稻和2头母猪,今年他的纯收入将超过3万元。

    通电后,高排村今年5月份又修通了水泥路。全村309户人家有280多户买了彩电,170多户安装了电话,70多户买了碾米机,更有不少村民种起了黄烟,建起了烤烟房,办起了饲料厂,结束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步步走向富裕之路。像蔡联法一样从“户户通电”工程中受益的,在江西偏远山区和革命老区共有17万多户、67万“老表”。

    39岁的老党员谢礼平说:“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提出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业投入,让我十分振奋,也很受鼓舞。作为一名农村党员,我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村群众一起致富。”

“十七大报告让我们欢欣鼓舞”

——清华人大大学生热议十七大报告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李江涛 郭燕)15日上午,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16号楼534室,几位学生正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党的十七大开幕式的现场直播。

    公共管理学院06级博士生李扬告诉记者,他们党支部今天特意把收看党的十七大开幕式作为支部活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阐述,这些在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法上都有所体现。”李扬边盯着电视机屏幕边说:“由于与学习的专业有关,我还很关注报告中提到的社会保障、医疗改革等,了解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把它们融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对我们大有帮助。”

    戴着黑边眼镜的女生莫宜端是同学们特邀来的党外同学。5年前,这位香港同学还在香港做记者,曾到北京采访过十六大。5年后,她到清华公管学院读博士已有一年多了。在内地生活学习了这么长时间,莫宜端深有感触:“中国的贫富差距仍然很大,发展张力也很大,共产党管理这么大的国家很不容易,推进改革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会面临很多困难。”

    电视上,胡锦涛同志正在描述2020年中国的美好远景,当他说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将惠及所有人”时,小小的房间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博士生荣飞兴奋地说:“十七大报告让我们欢欣鼓舞,精神振奋!”莫宜端感叹道:“报告中提到,要推进社会民主,这是真正有活力的执政党的表现。5年前,我虽然来采访十六大,但仍觉得是个旁观者。现在我觉得自己是参与者,正在亲身参与国家的事务。”

    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离十七大开幕还有20多分钟,150余名学生已守在了电视机前。哲学院大一学生项熙丽一边听着报告,一边不停地记着笔记。她告诉记者:“听十七大报告,对过去几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十分振奋!自己感受最为明显的就是家里的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了。”

    项熙丽的语气中洋溢着敬佩之情:“国家不光经济发展,在文化、政治、社会建设方面也在进步,教育普及率提高了,国民素质提高了,政治上越来越民主,听证会越来越多,社会和谐方面也有很多进步,比如对贫困学生的资助,等等。”

    对于十七大,她最关注的就是党的主要方针政策有什么变化?与十六大的提法相比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改进?她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教育改革、住房、医疗问题也很关心。

    她说,十七大报告用词、表述都很严谨,只听一遍难以全部理解,她打算回宿舍后上网下载报告,然后“全面学习,好好消化”。

    在人大公共管理学院学生钟和熙的笔记本上,记者看到,“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决策完全正确”“五年成就”“改革开放进程”“科学发展观”等词句被打上了重点标记。钟和熙说:“听报告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改革开放。”从党的中央委员会及其领导班子的换届到扩大就业的相关战略措施,都是他关心的内容。来自江西农村的他还特别关注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作为农民的儿子,我特别关心能切实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发展起来的决策。”

布依山歌唱变迁

    新华社贵阳10月15日电(记者 周芙蓉)15日上午,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北盘江镇,布依族群众载歌载舞,欢庆党的十七大开幕,村民们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情。

    铜锣湾村村支书罗泽亮边听报告边告诉记者:“党和国家一直把农村的发展放在心上,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10多年来我们这里一天一个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包谷,只够三月活;想要吃米饭,除非做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妇讨不着。”

    上世纪80年代末,这首歌谣在北盘江畔广为流传,是当地村民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北盘江镇顶坛片区位于北盘江南岸的河谷地带,是我国西部强度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极强度石漠化占总面积的80%以上,95%的面积是石旮旯。恶劣的环境、贫瘠的土地、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使这里农业生产条件几乎丧尽,农民只能在石缝中进行原始耕作。

    北盘江镇党委副书记张星介绍说,1980年以前,顶坛片区几乎所有人家要吃救济粮和返销粮度日。1992年之前,人均吃粮不足10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为逃避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贫困的煎熬,一些人家迁走他乡。

    为了尽快改变顶坛片区的贫困面貌,贞丰县根据当地温差大、空气湿度低的气候环境,攻克技术难关,找到了适合当地种植的花椒品种,从1992年起,村干部及党员带头示范种植花椒。自2001年以来,片区又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工程,共投入资金800多万元,花椒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如今,整个片区95%以上的农户种上了花椒,总面积6万多亩,顶坛已经成为西南地区花椒商品生产基地,“顶坛花椒”也成了品牌,花椒年产值已达1000多万元。县政府又引进花椒粉、花椒油等加工企业,延长了产业链。

    凭着顶坛人的勤劳、苦干,依靠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10多年来,奇迹终于发生在北盘江镇顶坛片区——这个曾被专家认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远看花江河,椒子起陀陀;昔日荒山地,今日绿满坡;电气进了门,家家有摩托;城里媳妇娶进门,生活过得比蜜甜。”这歌声唱出了当地的变迁。

    村民罗泽定说:“现在,家家住上了平房,冰箱、彩电、影碟机、电话、手机、摩托车已不再是稀罕物。我们靠着石旮旯地居然过上了好日子。”

    小小花椒,让昔日岩石突兀、到处荒凉的顶坛片区,变得满目苍翠、绿意一片,这里不仅探索出“顶坛模式”石漠化治理之路,而且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顶坛片区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70%,石漠化治理率达到92%。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仅靠花椒一项收入就超过5万元的有70多户。

    山上的花椒树绿色满眼,把顶坛农村装扮得生机盎然。十七大报告就像暖流涌入顶坛布依族群众心中,他们满怀希望唱起山歌憧憬未来:“再看花江河,岸绿水清澈;村村寨寨通‘三通’,高速公路连北京;文明和谐乡风朴,小康农村看顶坛;党的政策像明灯,指引布依奔小康。”

 
 
 相关链接
· 党的十七大新华时评:方向、信仰、希望
· 十七大代表李桂莲病房里收看开幕会
· 歌唱心中的旗帜:庆祝十七大胜利召开系列演唱会
· 海外媒体高度关注十七大 赞扬过去5年辉煌成就
· 十七大纪念邮票15日起发行
· 全国人民关注十七大胜利召开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