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十七大新华时评:"人均GDP翻两番"新要求意味深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19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 张建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连日来引起海内外舆论热议。与十六大相比,虽然只增加了“人均”两个字,但意义大不相同,意味深远。

    人均GDP翻两番,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GDP总量反映的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人均GDP反映的则是国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在讲综合国力的同时,注重国民富裕程度,既是从百姓视角来衡量发展质量,也是要求经济发展摒弃片面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方式,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造福百姓。

    人均GDP翻两番,展现了我们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致力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奋发有为精神。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用人口因素看经济发展成果,才能看得更清晰、更准确;把人口因素纳入发展目标,才能促使我们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发展就必须有新的更高要求。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拥有的崇高觉悟和精神面貌。

    人均GDP翻两番,宣示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前景的自信。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只要保持在7.2%以上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而实际上,从2003年到2006年,我国经济连续4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2006年底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是2000年的2.34倍。

    人均GDP翻两番,表明我们党对国情的清醒认识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决心。中国的事情要“加减乘除”一齐算。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却在100位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自主创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压力。强调“人均”,就是要认清国情,理清思路,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之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人均GDP翻两番,是一个更高的目标,更是一个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目标。我们有理由坚信,只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宏伟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新华社贵阳10月19日电(记者 赵鹏 李忠将)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近几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单一追求GDP的畸形发展观,是扭曲的政绩观,是以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实践证明,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没有前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首要的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中心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要执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千方百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那些抱着传统增长方式不放、不顾环境代价的地方,要有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态现代化。要从我国生态状况仍十分严峻的现实出发,调整政策导向,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倾斜力度,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从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治理。

    建设生态文明,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也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各级政府既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更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要倡导“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也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必将对中国和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格外关注”需要格外落实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 李斌、王攀)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时明确提出:“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

    这句话引起了党代表们的“格外关注”。“我们感到非常温暖,非常振奋。”来自甘肃平凉的十七大代表马学军说,“这表明党中央没有忘记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这一句话,就是我们工作的强大动力。”

    在现代汉语中,“格外”是个副词,含有特别、十分、非常、突出之意。“格外关注”凸显了我们党对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的重视,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使用这样的词汇是极其罕见的。这是一个用人制度上发出的强烈信号,是一种正确的用人导向。

    长期以来,在干部用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数字出官”、“跑部前进”甚至“买官卖官”的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绝。一些干部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不愿到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去;有些干部把到条件艰苦、困难较大的地方工作当作仕途上的跳板,只想镀金,早日离开,早日升迁。这与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两个务必”,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精神,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今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

    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努力工作,更能检验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更能锻炼干部的意志和毅力。“格外关注”和“注意选拔”,有助于把各级干部的注意力引导到艰苦奋斗、干事创业上来,有助于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领导作风建设,有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助于加强条件艰苦、问题突出和困难地方的工作,促进改革发展。

    一些十七大代表认为,“格外关注”需要“格外落实”,这需要我们党的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体系,制定相应的干部选拔政策,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也需要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将天平向“格外关注”倾斜,以引导良好党风政风的形成,使党的自身建设落到实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干部保障。

 
 
 相关链接
· 十七大新华时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是关键
· 十七大新华时评:十七大情系百姓 百姓情牵十七大
· 十七大新华时评:经验给人启示 历史昭示未来
· 党的十七大新华时评:民生话题折射公仆心爱民情
· 党的十七大新华时评:方向、信仰、希望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