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吴晶晶)中国科学院22日发布《应对挑战——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研究报告,提出了2050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
报告认为,2050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应当更加前瞻,以确保由化石能源为主向可持续能源为主过渡的目标平稳实现:化石能源消耗总量与2005年相比增加不超过50%;单位GDP能耗届时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水电和核电,使之占发电总量的20%以上;大力开发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力争使其占一次能源总量的25%左右。
报告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立即着手构建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继续发挥煤清洁利用的重要作用;开源节流,保障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充分发展水电与安全、可靠、先进的核电;大规模发展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大力支持未来新型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
报告建议我国应设立能源基金,在重点气候变化及主动有效的应对措施、CO2捕集和封存的先进适用技术及其产业化、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及其产业化、新一代核能技术和核资源应用研究、碳收支平衡及科学的排放统计研究、新能源和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启动国家行动计划并推动国际合作。
在政策和市场引导方面,报告建议,要改革现行的标煤或标油的笼统统计方法,根据能源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强度,建立新的统计指标和评估标准,将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分列统计;建立能够更合理地体现环境成本和资源稀缺程度的能源价格体系,同时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鼓励清洁能源的发展,促进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建立;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研究,引导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与国际科技界合作,积极鼓励和促进相关技术转移、转让和转化政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等。
路甬祥: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吴晶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22日在“国际科学院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报告座谈会”上表示,要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
路甬祥表示,能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刻不容缓。我国应通过建设使化石能源得到高效、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先进、安全、可靠、清洁的核能份额逐步增大,能源结构逐步优化,建设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
路甬祥强调,要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能源结构优化应坚持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逐步减少燃煤份额,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份额的方向;设立大规模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国家重大专项及研发基地;设立以快中子堆和钍资源利用为重点的先进核能系统与核燃料循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国家重大专项及研发基地等,以保障2050年前后我国能源的供应和结构优化。同时要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和构建新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和行动计划。持续进行聚变能的研究和国际合作。
路甬祥表示,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学部就能源结构的调整,建立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了完善我国21世纪上半叶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基本框架的五个方面,包括:继续发展煤清洁利用的重要作用;开源节流,保障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充分发展水电与安全、可靠、先进核电;大规模发展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大力支持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发展。本世纪上半叶,要统筹这五个方面的发展,使我国2050年前的能源供应和利用更加节约、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加清洁,并为建立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