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炯 绘
在农村地区,世代因袭、约定俗成,被人们称之为“民俗”的一些习惯规范,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约束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省泰州市两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开全国之先河,将善良民俗引进民事审判,效果良好。日前,在一个名为“民俗习惯司法运用”的专题研讨会上,泰州的做法得到与会专家充分肯定。
一只马桶引发思考
善良民俗可助民事审判
日前,在泰州市两级法院将近3年的实践基础上,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民事审判运用善良习俗的若干意见》。《意见》对“善良习俗”作了界定,指在泰州市范围内得到人们公认、公信和遵从,在生活实践中反复适用,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且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习惯、惯例和通行的做法。
为何要出台这个《意见》?细说起来,跟马桶还有关系。
2004年,姜堰市(泰州市下辖)法院在执行一起离婚析产案件时,遭到了当地近百名村民的阻挠,执行人员被围困两个小时之久。经过调查,起因是一只马桶的归属。
一只马桶在市场上仅售100多元,为什么在执行时引发如此大的风波?原来,法院的判决和执行触动了当地的一个习俗。当地婚俗中,马桶是女方陪嫁的“必备”嫁妆之一,当地叫做“子孙桶”,寓意子子孙孙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在当地农村,这种风俗延续至今,谁从男方家中拿走“子孙桶”,就意味着男方家要断子绝孙,男方一般不会答应。
这件事情深深触动了泰州两级法院:办案过程中,在不与宪法、法律、司法解释、行政法规等相冲突的情况下,充分尊重民间的善良风俗,是顺应社情民意、理顺群众情绪、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有效途径。此后,泰州市法院开始发动基层法官对民间习俗进行系统收集,并进行分类、筛选,剔除“恶俗”。同时,两级法院开始尝试将一些善良民俗引入民事审判。
裁判案件考虑“风水”
请酒敬茶引入民事调解
在农村,很多邻里纠纷因建房而起,相当一部分又涉及“风水”问题。如前邻烟囱对着后邻的大门,厕所建在邻居窗户旁,屋檐超出邻居,屋脊高于邻居,等等。这些与建房“风水”有关的纠纷易导致打架甚至人身伤害等民转刑案件。泰州市两级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充分考虑到这样的“风水”习惯因素,参照这些民间长期形成的风俗调解案件,判决结果一般能被群众接受。
原告朱某与被告孔某系邻居,朱某房屋在孔某房屋东首,朱某翻建房屋时,建房位置前移,孔某认为朱某房屋宅基在上首,位置超前,冲撞其“风水”,影响“紫气东来”,遂阻止朱某建房,引起诉讼。靖江法院了解到,孔某阻止建房的理由乃当地村民普遍认同的建筑风俗习惯,即向朱某指出不合风俗。经调解,朱某将建房位置后移,孔某也就同意朱某建房。
不仅如此,泰州两级法院在民事审判工作中还充分引入民间普遍认同的道歉方式,如请酒、敬茶、挂红等,使近百件民事纠纷调解结案。
2006年9月,姜堰市张甸镇两户人家因生活琐事结怨,西邻一怒之下捣毁了东邻的锅灶。本来,修复锅灶并非难事,也用不了多少钱,但东邻认为,锅灶乃供奉“灶神”之处,毁损锅灶是对其全家的侮辱,坚持要求西邻放鞭炮赔礼道歉。争执不下,闹上法庭。
法庭认为,原告的要求并不违法,被告捣毁原告家锅灶的行为违背了当地的习俗,不仅使原告的财产受损,更使原告全家精神上感到痛苦。放鞭炮赔礼道歉是当地群众普遍认可的习俗。经过法庭的耐心调解,被告主动邀请村干部到场,在原告家门口燃放了鞭炮,双方握手言和。
传统节日不送传票
审执工作避开婚丧嫁娶
以往,法院审理、执行案件时,不大重视老百姓对传统节日的忌讳心理,造成当事人之间、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情绪对立。泰州市法院要求,遇到民间传统节日,如中秋、清明、端午和春节期间,除特殊情况,一般不安排开庭和执行,不上门送传票,不开警车到当事人住地;当事人提出家中有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的,审执工作要尽量避开。这些尊重民俗节日的做法,受到当地群众欢迎,一些被执行人被这种人性化做法感化,主动到法院履行判决。
今年2月,泰兴市(泰州市下辖)某房屋开发公司与许某达成了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后因许某未按期迁让,开发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
审理中,泰兴市法院了解到,被告许某的丈夫因病去世不满一年。在泰兴城乡,素有新丧周年忌日移灵的风俗。移灵前,死者骨灰供奉于堂屋正中“家神柜”上。在上述忌日前迁移骨灰,视为对死者的不敬,也会给家人带来“晦气”。起诉时,离许某丈夫的周年忌日还有20天。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承办法官分别找原、被告做工作,特别向原告讲清迁移骨灰的时间禁忌,原告方表示理解,并很快与被告达成了调解协议,将被告的交房时间推迟到许某丈夫去世周年忌日后。
“如果把法律比做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太阳,那么善良习俗就好比月亮,作为法律的有益补充,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培成告诉记者,将善良民俗引入司法裁判以后,收效明显。仅婚约彩礼案件,与此前的3年相比较,调、撤案率上升了14%,审理天数减少54%,上诉率从9%降为零,申请执行率下降了32%,没有一件需要采取人身或财产强制执行。(记者 汪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