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记者周玮)记者从国家图书馆获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评审于2日启动。文化部成立了评审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任评审委员会主任。
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介绍,申报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有112家,全国29个省区市的195个收藏单位和个人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000余部,涵盖了国家图书馆,区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院)、档案馆、文管所、书店和出版社、个人等,古籍类型除大量的汉文古籍外,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金石碑拓、敦煌文献、舆图、竹木简等,其中一些古籍原来未见书目著录。
文化部成立的评审委员会邀请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委员会和全国重要古籍收藏单位的专业人员参加评审工作,分不同的专业组对全国各单位和个人的申报书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分为汉文古籍组、民族语文古籍组、敦煌与佛教古籍组、简帛古籍组、金石碑拓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组等6个组,初评后将组织专家进行终审,必要时专家组赴藏书单位对版本进行复审,广泛征求意见后,经部际联席会议通过,报国务院批准公布,有望于明年春节前公布。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说,对于通过评审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贵古籍,各级政府应加大保护力度,给予重点扶持,完善保护措施,严格监督、定期检查,保证珍贵古籍的绝对安全。国家将古籍收藏量大、珍贵古籍多、管理制度完善、保护条件较好的单位,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目的是有重点地加强对古籍保护工作的管理,保证珍贵古籍的安全传承。同时,申报和普查珍贵古籍的过程,也是培养和锻炼人才队伍的过程,通过工作锻炼成长的古籍研究修复的后备力量,将成为古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