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文艺工作者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责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武汉11月8日电(记者 邱红杰、吕诺、皮曙初)作为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北京京剧院的大型京剧交响史诗《梅兰芳》近日在湖北鄂州大剧院上演时,不时掀起阵阵掌声。

    “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好戏!”一位观众说。在八艺节主会场武汉及各分会场,这样的赞叹声并不鲜见。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愿望。如何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的历史任务?连日来,许多文艺工作者通过参加中国艺术节,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

    努力创作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没想到传统京剧与西方交响乐能那么完美地融为一体。”一位观众在看完《梅兰芳》后这样感慨。

    “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在振奋的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说,“怎样在继承京剧流派经典的同时,给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梅兰芳》突出刻画了梅兰芳爱国、敬业、创新的品质。王玉珍说:“演员们在演梅兰芳的过程中走近梅兰芳、学习梅兰芳,与艺术大师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对话,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她说:“我们今后的创作,要突出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让百姓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

    “十七大强调了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和要求,标志着我国文化发展又进入了一个空前有利的发展时期,这对文艺工作者既是鼓舞又是鞭策,文艺工作者要承担起光荣使命。”山西省话剧院院长贾茂盛说。

    由山西省话剧院排演的话剧作品《立秋》,近日在八艺节上奉献第347场演出。该剧借助一家山西票号在民国初年的兴衰故事,表达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主题,打动了观众的心。

    “《立秋》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诚信为本的精神,在祖国大陆和台湾都引起强烈共鸣,这种共鸣正是我们奉献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贾茂盛说,牢记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我们将一直沿着这条创作道路走下去。

    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对于充实精神世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独特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文艺界积极探索艺术创新,不断开拓艺术新境界。电影《张思德》,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舞剧《红河谷》,歌曲《吉祥三宝》,长篇小说《笨花》等一批主旋律文艺作品,受到推崇。

    “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比,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我们创作出的产品还是远远不够的。”战友文工团团长刘斌说,党的十七大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再次向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庄严的召唤。文艺工作者要做繁荣先进文化的排头兵,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能经受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神文化产品,才能不负神圣使命。

    让群众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

    感人至深的剧情、振奋人心的舞步、经久不衰的音乐、华丽夺目的服装……6日晚在武汉剧院上演的美国百老汇经典《42街》引起许多观众追捧。传统与现代、海内与海外……八艺节期间各类优秀艺术作品争奇斗妍,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艺术享受。

    让人民群众成为文艺精品的欣赏者、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谐文化的建设者、节庆文化的享受者,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是举办艺术节的最终目标。

    八艺节期间,500多个群众文化节目和作品竞争“群星奖”,几十台海内外剧目参与祝贺演出;在主会场武汉外,设立宜昌、黄石、襄樊、荆门、鄂州5个分会场;湖北各地还组织了“唱响八艺节——群众文化月”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设立“观众最喜爱剧目奖”和“观众最喜爱演员奖”,让群众最广泛地参与到艺术节活动中来。

    “和谐文化是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的文化。艺术要面向人民,也要让人民参与,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文化。”湖北省美协名誉主席、著名画家周韶华说,民众的参与,是文化向前推进的动力。文化起源于人民,也应该回归人民,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文化,参与文化活动,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建设和谐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团副团长杨建港认为,文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向广大群众传播先进文化,传播和谐文化;二是要引导人民群众建立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层次;三是要试验新剧目、新的文化形式、新的文化形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北京京剧院注重国粹艺术在年轻一代的普及和弘扬。他们改编的一些剧目,保留原汁原味的京剧唱腔,但在服装、造型上融入时尚元素。演出结束后,还留出半小时时间供观众提问、评点。交流与互动中,观众加深了对戏剧的理解,参与了剧目的再创作。

    王玉珍说:“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互动中,青年观众对京剧的兴趣大增,他们开始懂得欣赏京剧之美。我们也由此看到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新希望。”

    努力缩小文化生活的“贫富差距”

    文艺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如何使大众能够经常性地欣赏到优秀作品,这是文艺工作者思考颇多的问题。

    据八艺节组委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介绍,八艺节期间,所有演出都限定最高票价,每场演出都要有不少于总座位数15%的低价票,最低票价低至20元。同时,近2万名劳模、环卫工人、农民工等群体受到邀请,现场观看了八艺节开幕式的彩排;一批免费的各类演出赠票送给了军烈属和残疾特困群体;一些精品节目进大学校园免费演出……这些举措使艺术节人民性的特点更加鲜明。

    对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许多文艺工作者感受到肩上担子的分量。他们表示要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的群体身边,为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而努力。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每年有四分之一的工作是送戏到社区、农村、军营、校园,还指导大学生搞剧社。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认为,这种服务既是普及戏剧艺术,也是培养戏剧的观众和票房。他说,对我们这样一个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在人与人之间受教育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每一个戏剧人都有责任通过戏剧的影响力建立起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人类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理想支撑。

    北京京剧院制定措施,鼓励、引导演员送戏到基层。每年,“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送戏就有60多场,到农村和城市社区剧场演戏也都超过20场。演给农村观众的,一般选择《秦香莲》《白蛇传》等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演给大学生的,传统的和现代的都有,只要是高质量的戏,就能吸引大学生;在社区舞台上演的剧目,则是改编过的小剧场戏,不受场地限制。

    传统地方戏曲楚剧,虽然是一个小剧种,但在湖北一带有着深厚群众基础,它所传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影响了许多人的成长。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团每年要组织200多场下乡演出。杨建港总也忘不了,2005年冬天,剧团在大冶市演出,群众穿着胶鞋,站在雪中看戏,一站就是3个小时。

    杨建港说:“只要老百姓爱看,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

 
 
 相关链接
· 八艺节评论:博物馆免费 观众不能“免礼”参观
· 湖北襄樊、宜昌等地启动“八艺节”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