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经济树”依山脱贫,靠林致富
刚到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一眼就被散落在山林间红砖绿瓦的别墅式民房所吸引,穿村而过的小河碧水流韵,路边林立的香樟树、时时出现的健身器材,若不是听介绍,还真以为到了城市中的哪个高档社区。

图为石榴红村一角。仲阳摄
然而,这样一个“绿色小康村”,在20年前却穷得出了名。“附近的人都称我们村为‘第三世界’,那时实在是太穷了!”堰河村党支部书记闵洪艳说,“越穷还越要砍树,越砍又越穷。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山光头,水断流,路断头,人发愁。”
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堰河村“重获新生”。
“在吃尽了乱砍滥伐的苦头之后,我们开始慢慢认识到,建设好这山林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闵洪艳深有感触地说。村民们开始在满山遍野植树造林,不留一点空白。
村民李益同2001年承包了1000多亩荒山,他先后投入了5万元种香椿、板栗等。“这些树要有收益大概还要10年,不过现在退耕还林一年1万多元的补助够我吃喝了。我种树也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让村子周围更绿些,住着舒服。”
绿起来的山林重现勃勃生机。靠山的农民在逐渐摆脱了贫困之后,开始琢磨怎样走一条富裕之路。
堰河村大面积栽种茶叶,实行“公司+农户”模式,带动茶农致富。每年采茶高峰期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说:“我们不仅靠卖茶叶赚钱,看茶叶也赚钱。很多老乡外面一个打工的,山上一个产茶的,家里一个养猪的,收入大大增加。”
种好“生态树”绿染山村现生机
绿树掩映中,一幢幢“粉壁、黛瓦、飞檐、马头墙”的徽派民居映入眼帘,走在整洁的村中小路上,听鸟语与雅致的民乐唱和,看石榴压满枝头,石榴红村,让人流连。
石榴红村是湖北武汉市东西湖区鸦渡大队的一个自然村。近几年,该村精心打造绿色庭院,在房前屋后及村庄周围,新植各类树木1万多株,开发了观花、观果、摘果、品果等不同林业旅游项目。村里以村名“石榴红村”四字为题,在汉江边新植了成片的石榴园,建成了石榴人家、榴园风情、红果飘香、村色迷人等四个不同特色的园区,有效提升了该村的旅游休闲功能和品位。
石榴红村的生态环境变好了,村庄变靓了,名声变响了。今年以来,村里已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户均增收1万余元。村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农家乐生意。“芝兰居”女主人胡元珍告诉记者,她家的农家乐平均一天能接待两三桌客人,招待客人的蔬菜很多就是自家种的。现在,房屋成了她家的“白银庄”,菜地成了她家的“绿银行”。一年下来,光农家乐就能收入两三万元。2006年石榴红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是上年的1.6倍。
种好“新风树”和谐新风扑面来
林业不仅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对维护农村社会和谐,促进乡风文明也具有独特的作用。
雷家畈村村民马明伟这样评价村支书戴圣元:“以前和他没什么感情,见面也不打招呼。现在他带领大家发展水果种植富起来了,就感觉他非常亲。”因为激动,马明伟不小心还把家门锁上了,钥匙落在了屋里。但村民们说,在这个村子,平时不需要锁门。
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还促进了农民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堰河村原来有一棵大柿子树,被人砍掉后,村民们至今还在埋怨村干部没保护好。现在堰河村的生活垃圾也跟大城市一样进行分类和回收利用,村里还配备了专职保洁员。村支书闵洪艳说:“原来村民们还真不太习惯垃圾分类,可时间一长,现在垃圾不分类倒觉得不习惯了。”(顾仲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