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11月12日电(记者 周吉仲)60年前,作为我党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回到了人民的怀抱;60年间,勤劳智慧的石家庄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把一个新中国成立初期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万的“小城”,建设成为一座拥有230万人口,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特大型城市。特别是近年来,这个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06年,石家庄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完成财政收入190亿元;今年前10个月,全市已完成财政收入195亿多元,超过了去年全年。如今的石家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市载体功能日趋完备,人居环境显著改观,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正在燕赵大地崛起。
“石门小镇”长成现代化都市
家住尖岭小区附近的王俊岭大爷每天晚饭后都到民心河畔遛弯儿,他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不会相信过去的石家庄竟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新城。”
的确,这个叫过“石门”的城市,曾经平房遍地、环境脏乱,很难给人留下“大城市”的印象。短短60年,石家庄街头出现了宽阔的街道、遍布的绿地公园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些多次到过石家庄的人都不禁感叹:石家庄变了,变得更美、更漂亮了。
如果说解放后的前30多年,石家庄作为新中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试验田”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则是城市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期。此时,石家庄市加快了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步伐,相继实施了二环路、民心河、第二电信枢纽等一大批重点建设工程,并启动了城市园林建设工程,使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和形象得到明显提升,市区面积不仅扩大到了250多平方公里,并且开始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
“进入21世纪,石家庄城市建设可谓日新月异。”这是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省的真心感受。
这一时期是石家庄市投资力度最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最多、城市面貌变化最明显的时期:裕彤体育中心、河北艺术中心、广播电视塔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建成投用,文化功能不断增强;打造了槐安路高架桥、太平河滨河景观长廊等标志性景观,城市形象大大提升;实施了三环路、槐安路、体育大街等主干道建设,初步形成了“外环内网、四横六纵八放射”的道路交通体系。与此同时,野生动物园、植物园等一大批园林绿地竣工开放,城市的绿色越来越浓;实施了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对1800多家企业采取了“量化管理、点状监督”措施,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搬迁改造,使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01年的95天跃升到去年的287天。
统计表明,仅“十五”期间,全市就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16亿多元,城区规划面积达到400多平方公里,城市公园达到40个,城区绿地5700多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7平方米,一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都市已具雏形。
从30家“作坊”到“五大基地”
解放之初,石家庄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全市仅有不到30家手工作坊式的国营工厂,全年生产总值不过几千万元。经过60年的发展,这个市的经济实力不断丰实壮大,去年还实现了生产总值2000亿元的跨越。
随着“一五”期间一批纺织企业的建成投产以及此后以结束我国青霉素长期依赖进口历史著名的华北制药厂的建立,石家庄便迈出了建设经济强市的有力步伐。然而,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了“科教兴市”“开放带动”等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全市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以纺织、医药、电子、机械、化工等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体系。
进入“十一五”后,石家庄市按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构筑主导产业战略支撑的思路,确定并启动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引导全市经济走上了结构合理、增长方式科学的发展之路。
作为首批认定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石家庄市共有规模以上生物工业企业134家,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为特色,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拥有华北制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神威药业等一批知名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成为全国医药企业最集中、整体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据石家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到2010年,五大基地将完成投资600亿元,基地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销售收入实现2000亿元,年利税可达330亿元。
科学发展 再谱新篇
风雨六十载,奋力铸辉煌。经过几十年努力,石家庄市取得了许多喜人成就,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推进繁荣、和谐、文明的新石家庄建设,则是摆在石家庄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新理念,不断探寻城市发展的新途径,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说,作为省会的石家庄,目前正沿着这一目标努力前进。
为找准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去年以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了15个考察组,分赴全国30多个先进城市走访取经。通过对本市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照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石家庄市确定了“十一五”后3年将是城市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期、基础设施建设的攻坚期、生态环境的恢复期的思路,以便为2010年-2020年的加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科学谋划的基础上,石家庄市目前已拉开了“一加四”组团城市建设的序幕,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把正定、鹿泉、栾城、藁城四县市作为组团城,实施了主城改造、新区开发、组团提质三大工程;以城市布局与产业布局调整互动,为今后发展提供充裕发展空间和强有力产业支撑为目标,加快了“五大基地”建设步伐。
围绕增强城市的载体功能,石家庄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紧紧抓住国家、河北省在当地谋划、建设的机场、高速铁路、火车站、重大骨干公路、电力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加快了市区路网建设改造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据预测,今后3年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达千亿元左右。与此同时,他们还按照建设宜居宜看城市的要求,实施了大规模绿化、环城水系建设、污染企业搬迁、恢复自然生态等工程项目。
城乡一体、和谐共进是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久前,石家庄市又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通过发挥组团城市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促进西翼两县一区和东翼两市的发展,使石家庄的发展格局由伸开的五指变成一个有力的拳头。
好风凭借力。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路子走下去,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完善、宜居宜看的新石家庄一定会呈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