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12日电(记者李荣)路桥不“接头”、企业信用信息不通、旅游标识不统一、人才资质不互认……长三角苏浙沪三地求“通”、求“畅”的诉求正在汇集。应这些诉求而建立的区域共享平台,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破冰之举”。
从“务实”中破冰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办主任陈荣堂至今难忘2004年在上海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5次年会。就是在这次年会上,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协商协调从“务虚”走向了“务实”。
此次年会,一下子推出了信息、规划、科技、产权、旅游、协作6大合作专题,每个专题的合作目标都是建立一个区域共享平台。从此之后,长三角城市之间积极推进专题合作平台的调研与实施,初步搭建起10多个合作共享平台。
目前,长三角各城市间有40多个行业和部门建立了合作协调机制。每年这些一线行业和部门中都会出现大量有待协调的实际议题,协调机构从中选出为各城市所共同关心和共同要求的议题,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全力推进解决。
在已建立的长三角共享平台上,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需求状况已完成调查摸底,南通市建成港口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示范工程,并与上海港实现了互通;
长三角城市间综合交通规划已完成编制,提出“十六枢纽、六廊、五圈”的长三角综合交通发展框架,一些相邻城市间初步呈现了“同城效应”;
国内第一部区域统一的旅游景点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也已正式出台,无阻碍旅游网络正在成形;
长三角产权市场建成区域统一的交易信息发布和统计平台,制定了统一的区域产权交易规则,在各地交易机构试点实施;
完成长三角人才发展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整合区域人才网资源,构建长三角网上人才大市场,开展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互认;
建立长三角培训教育高级师资库,实现继续教育师资共享,建立长三角区域大学毕业生异地分配“绿色通道”,形成毕业生区域就业指导网。
共享平台:要共利、共建、共担
在长三角现有的所有这些平台中,都有一个先易后难、逐步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区域合作达成共识后走出的“共利、共建、共担”之路。
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合作发展处副处长陈晓云对记者说,在第一批共享平台建设项目中,旅游专题入手最快。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市场诉求比较集中。长三角各个城市的政府部门对旅游市场互通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因为各地在旅游合作中的利益分配较为平衡。不管是“前花园”还是“后花园”,只要“花园”之间能够打通,游客的游量和游次都会快速增长,“客源地”和“目的地”在互通中实现互换。
据介绍,旅游平台的最初支点设定在旅游标识牌的统一上。按旅游资源要素价值、旅游景观市场价值、相关参考指标3大评判标准将旅游景点分成3类,只有这3类景点才能在主干公路、城市道路上设置指引标志,并规定了不同的引导范围,设计了7种共性的景点项目类别的图形符号,对于“独此一家”的景点则采用个性化的符号。
陈晓云说,别看小小一块标识牌,其背后牵涉旅游、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先要在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再在长三角各城市间形成合力。标识牌统一后,紧接着就提出了异地导游统一接待、旅游投诉异地受理回应等课题。这些课题的推进比小小标识牌要复杂得多,需要协调的方面更多。
期待市场诉求、政府协调、法制保障“三位一体”
长三角的合作平台衔接,经多年的磨合,终于在点上、在具体项目上酝酿着突破,然后从点上再扩大到更多的点,再到面上,最后完成制度的全面对接,这被专家称作“长三角一体化的粘结剂”。
长三角10多个区域共享平台,已经覆盖向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领域,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果有一个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他要与同学一起外出旅游,可以借助区域旅游平台,在长三角“畅游无阻”;如果他毕业了要找工作,可以通过长三角教育平台,进入异地就业的绿色通道;在就业地的选择上,他有更广的选项,可以家在上海,工作在杭州;如果他要创业寻求合作伙伴,他可以登录长三角诚信平台,查询相关的信用记录,进入有序的商业环境。一个人的这么多行为,都能与区域平台相连,说明这个平台体系正在经济社会的“面”上扩展。
陈晓云说,在长三角共享平台建设中,应该有一个区域一体化的“三要素”,就是市场诉求、政府协调和法制保障。目前市场诉求虽然存在,但相对比较间接,在合作专题的形成和推进过程中,尚未建立直接、完整和有效的市场主体诉求表达渠道,合作主体偏重于政府。而在政府方面,区域一体化尚没有建立彻底的人财物及责任考核机制,合作专题的推进中,难免“有人出场、无人办事、无钱办事、无督办督查”的现象出现。最后就要提出一个法制保障的问题,目前长三角区域内合作协议多,协商协调多,但落实到区域规章制度上的事项却很少,行政公信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