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1月13日电(记者 程义峰)中国56个民族的代表正在南部中心城市广州参加4年一度的全国民族运动会。观察家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成为中国境内各民族和谐与共进关系的缩影。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杨圣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汉族地区相比有一些差距;而民族运动会的举办,有益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运动,形成奋发向上的风气,从而促进少数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
他说:“中国各民族历史上的融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民族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各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色。”
近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兴起,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增无减;民族运动会的内涵得到延伸,已经演变为各民族体育文化的博览会。
据广州市有关官员介绍,正在该地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设置了15个竞赛项目和149个表演项目,吸引了上万名各族人士参加,盛况空前。
在新中国,民族运动会的历史比全国运动会还长-天津市于1953年承办首届民族运动会,6年后才诞生了全国运动会。
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陆续承办了全国民族运动会;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2007年的全国民族运动会,首次安排在南部发达地区广州市举行。
为了搞好接待工作,当地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仅志愿者就挑选了8000人。责任单位还针对各民族的不同习俗,专门安排了饮食场所。
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谭徽在表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带有人类特定时期活动的痕迹,因为这些运动在生产生活中有实际价值,得以世代流传。民族运动会对这些项目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整理,使之得以登上更高层次的舞台。
“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没有一个是奥运项目,”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主任杨本培说,“运动员来自各行各业,年龄相差非常悬殊,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正是其魅力所在。民族运动会的功利色彩被淡化,和谐主题得以突出。”
这些项目以人们的生活、体能、技能和智慧作为比赛内容,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比如南方侗族人喜爱的抢花炮,在西藏已有百年历史的押加等。有些项目经过民族运动会的宣传与推广为世人所熟悉,像在高度、长度、难度上不断提升的新疆达瓦孜,已成为世界知名的极限运动,其商业价值在不断增长。
来自贵州省的布依族老拳师徐影称,他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的目的是“以武会友”,因此他说自己“不是来比赛而是来表演”的。
56岁的徐影在家乡开办了一个武术学校,学生来自各民族,比如苗族、汉族、土家族;他要求自己的弟子要比功夫高低,但更重要的是相互促进,要比人品和“武德”。
“和谐社会建设,也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中国目前的发展之所以如此平稳和快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形成了和谐共进的氛围。”杨圣敏评价说。
本届民族运动会不设金牌榜,被认为是“和谐”二字的最佳诠释。组委会人士说,民族运动会更应该以人为本,以快乐愉悦为主调,真正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