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人民时评:20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基金能否四两拨千斤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22日   来源:人民日报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日前透露,正在酝酿建立健全落后产能有效退出机制,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基金,来淘汰落后产能。今年中央财政暂时先拿出20亿元,具体推动13个行业着手淘汰落后产能。

    此举针对的,是目前节能减排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指出,相当一部分地区,仍然把发展GDP当作硬指标,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前三季度,我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这两项中央政府考核的主要污染源,出现了多年来首次下降的局面。但不少地区重工业建设的势头非常强劲,比如占二氧化硫排放量70%的钢铁、电力等六大行业,第三季度同比增长20%,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格局,仍然没有得到改变,经济发展由偏快向过热发展的危险还存在,一些地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已经超过了环境所能容忍的量值。

    正如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所言,“20亿元对13个行业来说,是杯水车薪,但是个起步,是个良好开端”。因此,人们有理由关心,如何用好这20亿元,使之在节能减排中发挥最大的杠杆效应。

    淘汰落后产能,其实本该是市场的事。当某个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不再具有竞争优势时,其产能自然会转移、萎缩,直到淘汰。那为何相当部分的落后产能,非但没有被自然淘汰,还受到有的地方的保护,甚至追捧?原因就在于诸如环境、健康、福利等隐性成本,并未纳入政绩考核的视线。“中国制造”物美价廉,固然有劳动力充沛这一优势,也似有相当部分出于对环境成本的漠视。

    实现落后产能的市场淘汰,首先应当理顺土地、能源、资源等基础生产要素的价格体系。在不少地方,政府在招商过程中对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从一开始恐怕就为“落后产能”埋下了伏笔。而不断上涨的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对国内成品油、电力等能源行业改革,形成“倒逼”之势。只有当基础生产价格回归其本来的价值,企业的综合成本优势才会真正在竞争中体现出来,中国经济发展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型,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加快落后产能淘汰,还应同时加大对新技术的扶持和保护。不少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在推广之初,都会遇到前期投资太大的“瓶颈”,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是,一些企业花费巨资研发出的新产品,却被粗制滥造地模仿,无形中,也助长了落后产能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20亿元产业调整基金,作为淘汰落后产能的一场及时雨,应该淋在最需要、最饥渴的地方,而绝不应被误读为中央政府对落后产能的补贴和埋单。我们希望,这20亿元,将是对现行产业政策的一次梳理,是对新技术甚至新能源等的激励。最终,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势,排除体制积弊,调动市场的力量,撬动落后产能这块巨石,将之推入深渊……    (田泓) 

 
 
 相关链接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措施遏制铝冶炼投资反弹的紧急通知
·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钢铁工业健康发展
· 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
· 浦东制订完成"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实施方案
· 武钢与昆钢实施战略重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