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阿佤山,诸葛茅庐满山坡;今日阿佤山,青山绿水点点红。”初冬时节,行走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但见一排排红艳艳的佤族新居,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在坝尾村,去年家里收入超10万元的肖叶平笑着对记者说:“是‘兴边富民工程’,让佤族山寨换了样!”
在云南占我国1/5的陆地边境线上,分布着25个像沧源一样的边境县(市),600多万边民中,少数民族同胞占六成。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原因,云南边境仍存在着连片的贫困地区,至今仍有839个自然村未通电,4066个自然村听不了广播、看不上电视,边境上沙石路晴通雨阻行走不便现象普遍。
从2005年起,云南省实施了“兴边富民工程”。截至今年9月,各级财政共投入48.06亿元为边民办实事,云南边境地区已发生了显著变化。2006年边境县(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比全省高21. 8个百分点;边境地区有11.5万户农民住上了砖瓦房,60万人喝上了自来水,2850个村寨的群众看上了电视,农民人均收入3年涨了300多元。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今年11月24日,云南省委常委会专门研究“兴边富民工程”,省委书记白恩培提出,“边疆民族问题”是云南发展难题的交汇点,全省上下要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
按照计划,在“兴边富民工程”新三年行动中,云南省将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包括基础设施、温饱安居、产业培育、素质提高、社会保障、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预计总投资达978亿元。
让边境地区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的着力点。对人口较少的民族和跨境而居的民族,云南省实行更加特殊的扶持政策:所涉及的贫困村全部纳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优先实施农村低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探索建立资源环境保护的补偿制度等。(记者 宣宇才 徐元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