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广东深入贯彻十七大 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升级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08日   来源:经济日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企业家刘安民站在深圳龙岗横岗街道的一栋三层楼前的院子里,指挥着搬运工将厂房里最后一件家具搬上货车。在深圳拼搏15年后,刘安民和他的衣架厂将正式告别脚下的土地。

    像刘安民一样,随着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加快,一批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和高污染行业正在谋划向外转移。

    “去年我们创造的生产总值是5813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市委领导同志介绍情况时说。与此同时,深圳也正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方面的“四个难以为继”。怎么办?“不与别人拼经济总量,而是比发展质量,在现有的‘一亩三分地’上种出‘高产田’是我们的发展思路。”他们认为,只有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圳才能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与刘安民和衣架厂的“出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意法半导体公司的再次“引进”。11月5日,全球第五大半导体制造商意法半导体公司在龙岗宝龙工业区举行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奠基仪式。

    “这‘一出一进’,就好比是‘腾笼换鸟’,折射出深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深圳市贸工局局长王学为分析说,早在几年前深圳市就开始将塑料制品、玩具、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产业及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外迁,以腾出更大的资源条件和经济生态空间来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实现功能置换和结构优化升级。

    和深圳一样,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腾笼换鸟”不再是一个特例,而正逐渐成为一种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政策和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全省产业产出规模已占全国1/8,但是,现阶段广东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强、产业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正处于新一轮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期。”广东省发改委副巡视员赵建华并不讳言广东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广东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赵建华说,这就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广东的产业发展更具有知识性、开放性、融合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对广东志成冠军集团公司的采访,让记者感受到了这一思路带来的具体变化。“我们这家企业创办于1992年,当时叫东莞塘厦志成电子器材厂,主要给香港一家公司加工微型不间断电源(UPS)的部件———电子变压器,厂房租的就是田心村一间废旧的教室。” 据公司副总裁欧阳秋桂回忆,在创业头三年里,每年产值都以百万元递增,利润也还不错。

    1995年,随着广大用户需求逐渐转变,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像志成这样的来料加工企业,经营形势急转直下。“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连5%都保不住,尽管量还不小,工厂却快做不下去了。”

    “正是那一年,我们开始下决心走自己研发和生产的路子。”欧阳秋桂说,公司为此不惜重金从相关电子研究所引进了三名专业技术人才。1996年志成电子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在线式UPS,随后两年创造了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全国第四,广东第一”的纪录。

    初尝自主创新“甜头”的志成冠军在2001年引进了更大的研发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志成冠军电源研究院”,每年投入2000万元以上开展产学研合作,相继攻克大量技术难关,并开发出了高频模块化、高频数字化不间断电源等6个系列120多种引领不间断电源产业技术升级的新产品。

    “今年1到10月,我们公司实现产值66亿元,年底有望突破8亿元,是创业初期的800倍。”更让欧阳秋桂感到高兴的是,今天志成冠军已拥有专利28项,参与消防电源控制系统国家标准和不间断电源节能技术等行业标准的制订,从搞来料加工的“四流企业”一跃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仿佛化蛹为蝶”。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密不可分。“事实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东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有效突破口。”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说。

    据他介绍,东莞从2006年起将连续五年每年拿出10亿元,以发展拥有自主品牌、自有技术的“两自”企业为抓手,扶持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同时抓紧松山湖、虎门港和东部工业园三大平台的建设,为东莞的产业升级搭建平台。今年1至9月,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2家,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9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200家;相继建成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8个省级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58家。

    如今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东莞经济的强大“引擎”,来自广东省科技厅的分析表明,科技进步对广东经济贡献率已由5年前的45%增加到目前的50%以上,自主创新力量正在加快广东产业升级步伐,推动着广东经济从“低”向“高”、从“轻”向“新”发展。广东省经贸委和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06年广东工业50强已基本从传统产业退出,约70%的50强企业集中于电子电信、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学这三大新兴产业。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有24家企业,几乎占了一半。这24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97.60亿元,占工业50强的比重为44.6%。

    努力实现比翼齐飞

    在广州采访,适逢2007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举办。组委会人员告诉记者,这已是广州举办的第5届车展,本届展会参展企业多达391家,世界著名顶级豪华车品牌基本到齐,期间吸引48万多观众,广州已成为全球汽车企业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说,近年来全市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三个产业中服务业的比重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1至10月,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21.55亿元,增长13.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23%。全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6.61亿美元,同比增加88%,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5%,其中物流、金融、会展、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南沙港成为世界第5大港口、新白云机场跻身世界前20位空港、广州新客站将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正是这些枢纽设施,使广州在从“传统制造基地”向“现代服务城市”大步迈进。

    “去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跃上万亿台阶,达到了11195.53亿元。”赵建华分析,目前全省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6.0:51.3:42.7,其中服务业占三产比重上升幅度远高于同期工业比重的上升幅度,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速,“广东实现二三产业比翼齐飞,协调发展正在成为可能。”

    不断推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正在使广东经济更具活力和发展后劲,“今年1至10月,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7%,预计全年GDP将可达到3900亿美元。”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11月15日召开的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透露的数字令人振奋。(经济日报 杨忠阳 庞彩霞 )

 
 
 相关链接
· 中国前沿新跃动--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述评
· "世界工厂"广东东莞将"招商引资"变为"选商引智"
· 破解广东“清远现象”之谜——政府创新促跨越
· 广东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企业买专利享优惠
· 广东玩具业高速发展 面临产业升级
· 广东:决战3年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