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9%。其中,城市上涨6.6%,农村上涨7.6%;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8.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
从八大类别看,11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6%,油脂价格上涨35.0%,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8.8%,猪肉上涨56.0%,鲜蛋价格上涨10.0%,水产品价格上涨6.8%,鲜菜价格上涨28.6%,鲜果价格上涨12.9%,调味品价格上涨4.0%。

图表:国家将采取六大举措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新华社发
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其中,烟草价格上涨0.6%,酒类价格上涨4.1%。
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4%。其中,服装价格下降1.4%。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9%。其中,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0.9%,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9.1%。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1%。其中,西药价格上涨0.1%,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上涨11.6%,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1.9%。
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1.4%。其中,交通工具价格下降2.6%,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5.5%,车辆使用及维修价格上涨1.9%,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2.9%,市区交通费价格下降0.3%;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8.8%。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下降0.5%。其中,学杂托幼费价格上涨0.6%,教材及参考书价格下降1.3%,文娱费价格上涨2.5%,旅游价格上涨3.3%,文娱用品价格下降0.7%。
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0%。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5.6%,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5.2%,租房价格上涨4.5%。
1-11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6%。
新闻分析:
CPI涨幅为何又现新高?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张毅、罗博)今年8月和10月我国CPI涨幅曾经两度达到6.5%。一些经济学家乐观地认为,6.5%应该是今年月度CPI涨幅的最高点。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最新统计,受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今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6.9%,创今年月度新高。1-11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6%。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预计,今年全年我国CPI涨幅大约在4.7%。这一涨幅将是自1996年以来的最高点。
经历了从1992年到1996年连续5年的明显通胀之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基本稳定,其中还有三年是负增长。自2003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从今年开始,这一态势出现重大变化,3月份以来,CPI涨幅连续9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8月份以来,又连续4个月超过6%,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食品类价格大幅度上涨是推动11月CPI涨幅创新高的主要因素。统计显示,11月食品类价格上涨18.2%,拉动CPI上涨5.94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拉动CPI上涨1.74个百分点,占当月CPI涨幅的四分之一左右。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猪肉价格明显反弹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天气转凉,需求量增大,而养猪户补栏的情况并不理想。另一方面,作为猪肉替代品的牛、羊肉价格近期也在陆续上涨。猪肉价格和供应问题暴露出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生猪生产和消费国,但60%是散养,散养户对市场反应不灵敏,同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面对的是13亿人口的大市场,很不适应。
此外,这一轮价格上涨由国内因素延伸到国际因素,一方面进口大豆直接导致豆油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国际油价上涨,我国目前近一半的原油依靠进口,国际油价上涨给国内成品油价格带来压力。11月1日,国家调整了成品油的价格,汽油平均上涨了8.8%,柴油平均上涨9.8%。以液化石油气为例,11月比上月平均上涨12.6%,仅此一项就拉动CPI环比上涨0.14个百分点,占当月环比上涨0.7%的五分之一。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认为,目前中国的通胀是结构性和阶段性的上涨,主要是食品和石油价格拉动。外部因素对国内粮食价格上涨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涨幅为112%,大豆涨幅为75.1%,玉米涨幅为47.3%。如果扣除食品、石油价格上涨因素,我国通胀水平只有1%,而且大多数工业品价格还是下降的,国内市场供需结构是平衡的。
他表示,通胀是当前全球的普遍现象,中国抵制通胀能力相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还是比较强的。全球新兴经济体去年平均通胀率为5.1%,今年在5.9%至6%之间,中国仍然低于平均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毕井泉认为,由于今年涨价对明年的滞后影响较大,加之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以及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等因素影响,明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完成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面对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明年宏观调控的两大首要任务之一。
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日前指出,为了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国家将采取保障供给、加强调节、强化市场监管等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毕井泉日前在全国物价局长座谈会上说,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也有很多有利条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重要物资供应充足、国家财力充裕、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等。通过努力,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统计局:11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6%

11月1日,在沈阳一加油站,油价表在显示调整后油价。10月3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自11月1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3%。
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8%。其中,采掘工业上涨15.1%,原料工业上涨6.8%,加工工业上涨2.4%。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1%,衣着类上涨1.0%,一般日用品类上涨2.3%,耐用消费品类下降0.8%。
发展改革委召开物价局长座谈会部署明年价格工作
1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物价局长座谈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物价局局长和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毕井泉在会上作了题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做好2008年价格工作”的报告。
毕井泉全面总结了2007年的价格工作,他指出,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和认真做好价格调控工作,特别是围绕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改善民生等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