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1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破冰前进。 经过长达29天的航行,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于当日顺利到达南极中山站。 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12月11日,在中山站越冬的考察队员欢迎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到来。 经过长达29天的航行,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于当日顺利到达南极中山站。 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新华社南极中山站12月11日电(记者 张建松)经过长达29天、7890海里的航行,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11日顺利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第2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中山站越冬的17名科考队员敲锣打鼓,列队欢迎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到来。
中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目前仍在中山站附近的陆缘冰地带努力破冰。冰上卸货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展开。部分科考队员已乘坐直升机抵达中山站,到南极艾默里冰架进行地质考察的科考队员也由直升机送到了工作地点。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11月12日从上海启程,乘坐整修一新的“雪龙”号奔赴南极,执行中国2007至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
顺利到达南极中山站后,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先要将“雪龙”号上装载的上千吨科考物资和油料运送到中山站附近。冰上卸货完成后,科考队员将兵分多路,各自展开在南极的科学考察活动。
其中,内陆队17名科考队员将从中山站出发,深入南极内陆冰盖1300多公里,到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区进行一系列科学考察,为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进行选址准备,同时执行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核心计划——熊猫计划。
在中山站度夏和越冬的科考队员将陆续开展17项科学考察工作,包括首次在南极进行“科考机器人”的现场试验等。与此同时,中山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鸳鸯群岛新建码头、高频雷达场地平整工程等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也将全面铺开。
当中山站的各项工作步入平稳轨道后,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综合队将乘坐“雪龙”号再次启程前往中国南极长城站。


“雪龙”号在破冰前进(12月10日摄)。12月10日3时(北京时间6时),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进入南极圈,预计11日抵达南极中山站。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2007望星空——两大事件标志我国向天文强国迈进
新华社南京12月10日电(记者蔡玉高、周润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传回清晰的月面图,与此同时,我国天文学家奔赴南极为在冰穹A建立天文观测站而努力……2007年即将结束,当我们抬头仰望璀璨的星空时,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国正向天文强国不断迈进。
中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已经进入南极圈
新华社“雪龙”号12月10日电(记者 张建松)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已于10日3时(北京时间6时)进入南极圈,预计11日抵达南极中山站。
连日来,“雪龙”号缓缓航行在浮冰区。一块块看上去比足球场还大的浮冰,密密麻麻漂浮在海面上,这降慢了“雪龙”号的航行速度,低沉的撞击震动声不时传来。
“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进入南极浮冰区

12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浮冰区行驶。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于12月8日到达南纬62度09分、东经84度56分的浮冰区,预计将在12月9日晚到达南纬69度22分、东经76度22分的南极中山站附近,开始冰上卸货。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我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顺利穿越西风带

12月4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西风带风雪中航行。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于12月5日14时20分到达南纬60度,顺利穿越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是进入南极必经的一道“鬼门关”。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新华社“雪龙”号12月5日电(记者 张建松)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于12月5日到达南纬60度,顺利穿越了素有“鬼门关”之称的西风带。
曾经十赴南极、30多次穿越西风带的魏文良领队深有感触地说:“在我国历次南极考察中,这次穿越西风带堪称最为平稳的一次。”监测数据显示,“雪龙”号这次穿越西风带,最大的摇摆幅度只有18度,一般在15度左右。而在往年,“雪龙”号在西风带航行时的摇摆幅度都在20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