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坚持扎根基层的轻骑兵原则 乌兰牧骑焕发新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13日   来源:人民日报

张耀宁 作

    灵感源于草原现实,激情来自深沉的热爱

    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扎根基层的轻骑兵原则没变

    改革和发展,为乌兰牧骑注入新鲜血液

    悠扬的长调飘荡、动听的呼麦在回响、激昂的歌声和苍凉的马头琴声交织在一起……这是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创作的《天歌云舞》12月5日在呼和浩特市上演时场景。音乐或高亢激昂,或婉约细腻,无不韵味浓烈,蕴涵着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蕴涵着对祖国对草原对人民的热爱,蕴涵着对美的向往和寻觅。舞蹈节目均采撷于牧区现实生活,像《捣炒米舞》就取材于牧区生活中捣炒米的场景,展示了今日草原民族团结合作的精神风采;《簸炒米舞》则塑造了一群草原姑娘的形象,忽如行云流水,忽如百花绽放,令人目不暇接。舞蹈动作的精美设计和道具的巧妙运用,都颇具匠心。强大的演出阵容由40余人组成,能唱歌的会拉马头琴,能跳舞的又会唱歌,他们常常是跳完一支舞,拿起马头琴就开始表演下一个节目,也常常是唱完一支歌就开始上场跳舞。

    这台为庆祝乌兰牧骑诞生50周年而推出的大戏还将前往北京参加第五届国际舞蹈演出季,它不仅是献给首都观众的一份厚礼,也是献给乌兰牧骑50华诞的一曲赞歌。

    诞生于1957年的乌兰牧骑,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长期深入基层为农牧民服务,为草原人民送去欢乐,被称为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一面旗帜。50年来乌兰牧骑从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演出了3万余个文艺节目。凭借鲜明的民族特色,乌兰牧骑在全国文艺团体中独树一帜。

    50年来,乌兰牧骑追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行,她的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精神没有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长孟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演出结束后,嘎查长(村长)无意地说有一位盲人老额吉(妈妈)行动不便,没能来看上演出,正要打点行装启程的队员们听到后,一致决定不卸装,马上赶往老人的住处进行专场演出,这位老人流着热泪听着歌声,激动地说:“我今天就像过节似的,我失明10年了,乌兰牧骑来到家里专门为我演出,我听到你们的声音感觉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就像当年听到老一代乌兰牧骑的声音。”演出后,年轻演员们还为老人梳头、洗衣、收拾屋子……他们说:“能为牧民送去欢乐,这就是我们最高兴的事!”

    今年夏天,巴林右旗乌兰牧骑的办公楼拆迁,为了及时推出新的节目,他们找了家还未装修的宾馆进行排练,由于是水泥地面,舞蹈中需要练习跪转,膝盖的皮磨了一层又一层,练功鞋不到3天就穿破一双。正是盛夏伏天,屋子里又闷又热,就是坐着不活动都会大汗淋漓,何况舞蹈演员还得排练!器乐演奏员布仁刚做完大手术,在术后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拖着虚弱的身体参加排练。每个乐曲奏完都是大汗淋漓,一上午还得换三四次的药,在闷热的夏季伤口发炎,疼痛难忍。妻子不忍心看到他痛苦的样子,不许他去上班,要他好好在家养病,他每次都是等妻子走后再偷偷去单位进行排练。好多农牧民感慨地说:“乌兰牧骑队员不怕苦不怕累,既能表演又肯助人,像我们的亲人一样。他们的节目我们最爱看。”

    今年8月24日,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演出时,天气突变,气温骤降。观众们用热情支持着乌兰牧骑的演出,在台下大声为乌兰牧骑叫好。演出结束时,台下的观众纷纷涌到舞台前,有些老观众眼里甚至饱含着热泪,拉着演员们的手久久不愿离开。

    几番风雨,几度春秋。乌兰牧骑在50年的历程中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面对市场经济新形势,乌兰牧骑一度举步维艰。

    曾经是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队长、现任锡林郭勒盟文体局副局长的宝音回忆说:“那时,我们队全年的经费只有3万元,人头费都保证不了,更不用说演出经费了。无论是经费投入力度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5年来是乌兰牧骑发展最好的时期。”

    “现在,这支乌兰牧骑的经费已经达到30多万元,增长了10倍。盟里规定每支乌兰牧骑每年下乡演出80场以上,实际上不少乌兰牧骑都演出100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30场。像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每年都要深入到苏木、蒙古包演出,时间长达120多天。”

    作为乌兰牧骑的发祥地,锡林郭勒盟每个旗县都有了自己的乌兰牧骑,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不少乌兰牧骑有自己的排练厅,更新了音响、灯光、服装等演出设备,配置了演出用车,下乡演出更方便了。

    各个乌兰牧骑内部也进行了改革探索。以镶黄旗乌兰牧骑为例,该团从2004年开始全面实行艺术结构工资制,彻底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陋习,使队伍充满了活力,今年这支乌兰牧骑还被评为内蒙古“十佳乌兰牧骑”。乌审旗乌兰牧骑则大胆走出去,走文企联姻的道路,获得了资金支持,加快了乌兰牧骑的自身建设。到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已有乌兰牧骑69支,队员2000多人。队伍不断壮大,水准稳步提高。乌兰牧骑已经走出了低谷,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是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吹响了乌兰牧骑复苏的号角!”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安泳锝对此深有感触。内蒙古自治区2003年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目标,使民族文化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喜人局面。

    “2005年和2007年两届乌兰牧骑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更是为乌兰牧骑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繁荣乌兰牧骑事业,人才是根本。”自治区乌兰牧骑学会会长达·阿拉坦巴干说,“在一代又一代队员的努力下,乌兰牧骑这一文化品牌将会更加亮丽!”  

 
 
 相关链接
· 50年不褪色“文艺红旗”:内蒙古乌兰牧骑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