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国务院三峡办有关负责人解析三峡生态环境现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14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键词:三峡的水

    三峡水库建成后,要的是两岸青山,一江碧水。这是每一个三峡建设者心中的理想。日前记者在库区采访发现,目前三峡的生态环境正朝着这个理想前进。

    有关监测显示,三峡库区干流水质总体稳定,以优于Ⅲ类水质为主。据了解,从2001年起到2010年,国家共安排392.2亿元国债资金用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场建设以及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和船舶污染治理等。目前,三峡库区城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58座,垃圾处理场41个。为确保库区的污水处理厂能够正常运行,国家采取了“以补促提”的措施,安排11亿元资金进行补助,以逐步实现污水处理的市场化运营。

    对于公众关心的水华现象,国务院三峡办水库管理司副司长周维说,那只是在部分支流的部分河段,在一定的天气水文条件下产生的。就干流水质来说,三峡水库库容为393亿立方米,长江宜昌段常年平均径流量大于4500亿立方米,这将保证三峡水库水体每年交换11次,所以只要上游来水能够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以上,库区采取相应措施后能够保证水质优于Ⅲ类。

    周维说,目前我们关注的是对发生水华的部分支流的治理问题,尤其是当发生水华的这些支流河段水体作为两岸居民的饮用水源时。我们一方面要尽力保证该地区的居民生活饮用水不受影响,同时要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来确保这些河段集中式供水水厂的给水处理,保证供水安全。

    关键词:消落带

    消落带,或称消落区,是水库特有的一种现象,指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至防洪限制水位以上区域,因水库调度用于防洪而产生的临时性出露于水面的陆地。三峡工程完全建成后,冬季水位为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其间30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就是消落带。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接近400平方公里。

    周维说,消落带对于三峡水库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由于没有植被覆盖,当夏季这部分土地裸露出来时会给人“似荒漠化”的感观影响;其二冬天被水浸泡后沉淀的污泥和垃圾在夏季有可能产生异臭,滋生病菌和寄生虫,对水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三由于这部分土地无植被覆盖,对农业生产产生的面源污染处理能力降低。

    周维介绍,对于消落带的治理主要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国务院三峡办已经委托有关科研部门进行科研攻关,培育新的适合水旱两栖成活、生长的草、木本植物,目前已经培育出在水下浸泡3个月后仍能旱地生存的植物品种。同时经国务院三峡建委批准,库区部分县在支流的库尾河段建造一定海拔高程的调节坝,使其在夏季消落季节也能保持一定水位,形成人工湿地,以消除消落区的环境影响。

    关键词:珍稀生物

    日前在位于湖北宜昌的中华鲟研究所,记者看到人工繁育的中华鲟的幸福“生活”。有关专家介绍,三峡工程建设会对当地陆生动植物和水生动植物有一些影响,但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能够保护受工程影响的生物多样性。

    资料显示,三峡工程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并不显著。因为依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库区陆生脊椎动物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22种。因为这些动物不仅可以主动迁离库区(或搬到淹没线以上),而且都在库区以外有广泛分布,并不存在因工程而灭绝的危险。

    受三峡水库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较多,涉及120科358属550种,但水库对其中多数不构成实质性影响。对其中的珍稀、特有植物,有关部门正在通过原地保护、迁移保护、种子保护以及基因遗传保护等方法来保证生物多样性。

    有研究表明,三峡工程既不会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也不会影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在水生生物保护方面,目前在三峡库区建有河口中华鲟、白鲟幼鱼保护区,葛洲坝下中华鲟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等,同时实施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幼鱼的放流工作。截至目前,仅珍稀特有和经济鱼类,已放流2亿多条。

    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及其栖息地。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国家已建立了一批陆上和水上的自然保护区,按规划共有7个陆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5个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这将有力地保护了受工程影响的陆生和水生生物。

    关键词:地质灾害

    重庆今夏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洪水,发生地质灾害上千起,但库区内已实施工程治理的项目未出现险情。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自三峡水库蓄水至156米以来,库区没有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和因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

    据了解,三峡库岸全线长5014公里的干支流库岸中,稳定以及较为稳定的库岸长4629公里,剩余欠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库段,大多只是普通的崩滑体分布段。而且距大坝26公里内不存在可能失稳的大型崩滑体,三峡大坝的安全不会受到威胁。

    事实上,三峡地区在建坝蓄水前就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水库蓄水和水位的变动,有可能导致库岸失稳,这在三峡工程建设设计时就已考虑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家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勘测、调查和研究。在工程建设中,投入了大量防治专项资金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有效治理。截至2007年7月,三峡库区原有的一些大的崩滑体大都已经处理。库区还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与报警体系进行积极的防范。目前,库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得到有效控制,库岸稳定状况总体良好,水库运行正常。 (朱隽 ) 

 
 
 相关链接
· 国务院三峡办采取综合措施保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
· 三峡工程生态环保工作有序推进 并取得初步成效
· 重庆三峡库区划定7个生态功能区 加强保护与建设
· 三峡水库精确调度 兼顾发电、生态等多方面利益
· 重庆整合三峡"7+4"景区 打造全国最大生态旅游区
· 三峡工程紧急启动生态补水开始发挥生态调度作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