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2月17日电(记者 闻有成)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说文解字》作者许慎的故里河南省漯河市。从横穿市区的沙澧河畔到广袤的农村田野,在十七大精神鼓舞下,这里正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刀阔斧地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党员服务中心成了10万余名党员的温馨家园
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城市党员下岗失业后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流动党员找不到组织。很多城乡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基层党员队伍的涣散现象,折射出近年来党的建设面临的现实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漯河市从今年6月起,选择部分乡镇启动党员服务中心建设。10月26日,建成了漯河市党员服务中心。市委书记靳克文说,首先要解决好党员活动场所问题,凝聚好党员队伍,这样才谈得上让党员走在时代前列。
记者日前参观了漯河市党员服务中心。据介绍,像这样融党员服务、创业、教育、培训和联络、谈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党建基地在全国也是首创,目前全市已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党员服务中心31个。
在这里,党员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培训阵地。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室配备了先进的电教设备,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能同时容纳100名党员学习培训。
中心图书阅览室拥有党史党建方面的图书近5000册,党建工作报纸杂志30多种,基本可以满足党员了解党史知识、查阅党务政策、学习党建业务等方面的需要。
在党员服务中心的墙壁上,挂着漯河市流动党员分布图,上面画着一枚枚小党旗。这里为6000名流动党员提供政策学习、组织关系接转、就业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快捷服务。中心开通的党员服务热线,24小时为他们提供“说说心里话”服务。在“家”的牵引下,目前,全市外出务工人员中有2600多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200多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600多人加入了党组织,2400名外出务工党员回乡创办经济实体,360多名党员回乡担任了村主任、村组长职务。
漯河市共有党员10万余名,目前党员服务中心已能为半数以上党员提供服务。漯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彦军说:“党员服务中心这个新平台,已经在漯河发挥出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巨大作用。”
田野上走来新“村官”
11月30日,共青团漯河市委的年轻女干部孙颖华结束了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奔赴为期3年的新岗位——大学生“村官”。“在团市委工作这些年,我跟教育战线打交道比较多,我想利用这一关系,抓好‘我们村’的教育工作。”孙颖华显得颇为自信。
与孙颖华同时到农村“上任”的,还有市委组织部选派的1355名年轻干部。与其他地方做法不同的是:这次漯河市选派到农村去的干部,都是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机关大学生干部。
徐彦军告诉记者,漯河市此举的目的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加快干部成长。
选派出去的年轻干部均有固定的编制,下派后在原单位享受的各种政治、生活待遇不变,以后全市范围内的晋职、晋级、评定职称同等条件下对他们要优先考虑。
这一从机关选派大学生干部任“村官”的做法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称这些“村官”是十七大精神的宣传队、与基层干部群众并肩战斗的工作队和服务队。
河南省委领导称赞说,漯河市着眼于驻村工作队和以往大学生“村官”暴露出的不足,探索城村干部互动新机制,改革创新“村官”群体结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创新,也为培养年轻干部、转变机关作风提供了借鉴。
探索选任干部的新规则
是让少数人选少数人,还是让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这一直是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敏感问题。
漯河市委积极完善公开选拔、任用干部机制,探索废除多年来官场“内选”干部的惯例。
下放初始候选人提名权。
今年10月,漯河市委决定选配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配强县区领导班子。在民主推荐县区党政正职人选时,市委打破干部选拔中长期作祟的体制性障碍,提出推荐人选不划圈子、不定调子,把初始候选人提名权下放给群众。
他们将参加推选的人员范围由过去仅限于县区干部扩大到市直部分干部,召开全市正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大会现场进行民主推荐,由参与推荐的干部在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干部中自主选择。最后从得票集中的人选中产生了12名县区委书记。
许多干部评价说,这样公正选官让人心服。
2007年6月,漯河市委决定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城市规划局长、工业经济促进局长2个正县级领导职位、城市信用社副主任等5个副县级领导职务。他们还通过组织人才小分队外出,变关门坐等为上门招引人才,实现了所有公选职位的充分竞争。最终,复旦大学和河南省政府经济部门的两位同志分别出任城市规划局局长、工业经济促进局局长。
一位专家评价说,漯河市统筹公选打破壁垒的做法,保障了“不拘一格选人才”。
建立党内关怀机制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漯河市还构筑起针对困难党员的党内关怀机制,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实行困难党员救助政策。对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对城市贫困党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对60岁以上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党员,纳入“五保供养”体系。对农村退职老党员,给予生活补助。
推行党员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截至目前,已接待党员4500多人次,帮助解决党员反映问题2200多件次。
建立党内关怀互助基金。采取“党费拨一点、财政补一点、富裕党员捐一点”的办法,在乡镇、街道党(工)委建立党内关怀互助基金215万元,用于对生病党员的探望、因自然灾害返贫党员的慰问、生活困难党员的救济等。
3年来,全市县级及县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贫困党员提供贷款担保104万元,帮助448名贫困党员脱贫致富。
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两年来,全市共收到党员提案900多件,解决问题820多个,形成重大村级决策230多项,维护了党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