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青海建覆盖城乡社保体系:"小财政"构筑"大民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2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西宁12月22日电(记者 赵明亮、吕雪莉)青海省一年地方财政收入仅40多亿元,但绝大部分都用于改善民生;各级政府办公条件还十分简陋,但却为众多困难群众构筑起一个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近年来,青海省坚持财政支出的“民生方向”,努力为城乡群众解决生活、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困难,目前已初步建成一个“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多项民生指标实现“全国率先”,用“小财政”构筑起“大民生”。

    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花公家钱了

    最近,71岁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纳加村老阿妈马索尕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她刚领到650元的低保金,不但日常的柴米油盐不愁了,一直想添置的新棉被也有了着落。

    青海省今年实现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让政府公共财政同样惠及农牧区困难群众。长年生活在群山腹地的马索尕喜滋滋地说:“没有想到,我们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花公家钱了。”

    近年来,在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时,青海省努力做到城乡统筹,全面覆盖,在全面改善民生的同时,也为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找到了突破口。在青海,除了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城乡全面覆盖外,针对困难群众的大病救助也已覆盖城市、乡村和牧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教育救助也已覆盖城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早已全面完成。

    在青海,无论是城市陋巷,还是大山深处或高寒牧区,困难群众都可感受到公共财政阳光般的温暖,一张覆盖72万平方公里的社会保障网络,温暖着高原大地。

    在海拔3000多米的刚察县红山村,我们见到37岁的农民王生财,他刚刚拿到报销来的8400多元医药费。这位曾经勤快能干的高原汉子去年被查出患有高原心脏病、高红症等多种重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家庭丧失了生活来源。他年迈的母亲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儿子正读小学,王生财每天还要用20多元钱的药,家里原有的40多只羊慢慢卖光了,一个原本殷实幸福的家庭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是农村低保、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的政策让他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现在他享受一级低保户待遇,每年2000多元的低保金保障了他家基本生活无忧。作为农村低保户,他同时还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的双重医疗保障,他的住院费用可以报销80%。

    青海省民政厅厅长克保说,在青海,疾病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70%的返贫户是因为疾病。如果没有大病救助和农村合作医疗,像王生财这样的家庭就像大海中破陋的小船,会很快在风浪中沉没。

    克保对记者说,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氧,干旱缺水,交通不便,生存条件恶劣,很多群众缺乏劳动技能,现金收入来源贫乏,许多家庭像马索尕一样,日常开支完全依靠低保金。没有低保,他们的日子将难以为继。

    再穷也不能抛下困难群众不管

    青海财政总量小,自给率很低,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为42.2亿元,仅占财政总收入的20%。

    那么,青海是如何处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再穷也不能抛下困难群众不管。”青海省省长宋秀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首先关注那些最需要帮助的老百姓。”

    青海省在财政支出上实践了“民生优先”理念。宋秀岩介绍,有限的财力,除了用在基础设施、地质勘探、技术改造奖励等打基础、管长远方面之外,尽可能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向最艰苦的地方倾斜,从解决群众最急需、最期盼、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着力改善困难群众的医疗卫生、教育、住房以及城乡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青海省财政厅厅长张光荣介绍,近5年来,青海省用于民生的资金逐年大幅增加,2006年达到170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79.4%,比2002年的81.42亿元增长了109%。今年前9个月,青海省财政在卫生、教育、社保等方面的支出增长进一步加快,同比分别增长63%、32%和25%,前9个月全省用于改善民生的资金达到131亿元,全年将突破200亿元,比去年增长18%以上。

    青海还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大力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牧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千方百计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实施的东部干旱山区太阳能综合利用项目,免费为农牧民发放聚光型太阳灶12.5万台,仅此一项,每年为农牧户减轻能源负担1918万元。

    “有了中央财政的支持,我们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财政的公共服务职能。力争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每一寸土地,让每一个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张光荣说。

    多项社保指数“全国率先”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3月的统计数据,在西部12个省份中,青海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排在倒数第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则排在倒数第一。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海的多项社会保障指数却位列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之最:农村合作医疗中政府补助标准位居西部地区第一位;合作医疗的实际平均报销比例全国最高;享受农村低保的农牧民人数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比例、享受低保的城镇居民占全部城镇人口的比例均是全国最高;保障对象月人均补差102元,居西部第一;低保补差数额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是最高的。

    据介绍,目前青海省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取暖救助、司法救助为辅助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并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全国率先”。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低保全覆盖,比全国提前5年;2003年率先将全省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全部纳入“两免一补”范围,比全国提前4年;2005年率先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比全国提前3年;今年6月起,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比全国提前3年;今年9月,率先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在对困难群众的住房救助方面,青海今年推出“廉租房管理办法”对城镇低收入人群实施全面住房救助,比全国提前了一年。

 
 
 相关链接
· 上海发布社保卡申领通告 明确申领具体事项
· 辽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社保扩面着力填补空白点
· 中国社保发展战略研究全面展开 勾勒发展蓝图
· 宁夏纠正违规社保基金2.2亿元 占应纠正基金76%
· 劳动保障部:社保基金审计发现问题大部分已整改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