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南海Ⅰ号"整体浮出水面 沉箱长35.7米宽14.4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2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广东阳江12月22日电(记者郑天虹、赖少芬)22日11时30分,21日已经部分露出水面的“南海Ⅰ号”经过1天半的起吊和起浮,整体浮出水面。

    记者在现场看到,露出水面的“南海Ⅰ号”棕色沉箱长35.7米,宽14.4米,高7米,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沉箱表面有很多海水和泥沙,沉箱底部清晰可见36根底梁。

    据现场“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执行副总指挥邝镜明介绍,今天“南海Ⅰ号”整体打捞进入起浮阶段。“起浮”是指边“起”边“浮”,“起”是指“华天龙”把重达3000多吨的“南海Ⅰ号”及沉箱吊起;“浮”是全潜船“重任1601”匀速排水,将“南海Ⅰ号”上浮,从而实现双保险式打捞。

    整体出水后的“南海Ⅰ号”沉箱经过加固后,“华天龙”将松开吊索,沉箱被拖轮拖往临时码头,再通过气囊拉移的方法送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预计3至4天后入宫。

    有亚洲第一吊之称的“华天龙”是由交通部广州打捞局耗资6亿元建造的大型吊船,设计最大起重能力4000吨。全潜船“重任1601”由半潜船改装而成,可潜入水面以下20米左右。

    “南海Ⅰ号”出水过程保证古沉船完好无损

    新华社广东阳江12月22日电(记者赖少芬、郑天虹)装着“南海Ⅰ号”的沉箱22日整体浮出水面后,密封在沉箱里的古船并没有露出真容,古船在沉箱里是否保持完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交通部广州打捞局22日表示,“南海Ⅰ号”打捞的各个环节一直以不损坏“南海Ⅰ号”为前提,可以百分之百保证古船在沉箱里保持完好。

    据“南海Ⅰ号”整体打捞项目总指挥吴建成介绍,从21日起吊到22日沉箱完全露出水面,“华天龙”起吊“南海Ⅰ号”的整个过程一直比较平稳,没有发生任何震荡或歪斜。“南海Ⅰ号”露出水面1.5米后,工程人员立刻对沉箱的顶部进行周密的检查,确保古船没有受到任何损伤。而沉箱里的海水、泥沙也没有外泄,真正做到了保持古船所在环境的“原生态”。

    吴建成说,从下沉井、穿底梁到起吊出水,打捞“南海Ⅰ号”的各个环节都以不损害古船为前提,如下沉井原本可以选择比较快捷和有保证的震动下压,但为了避免对古船造成损害,打捞部门最后选择了分阶段静压的方式,保证下压过程中不对“南海Ⅰ号”周边的泥土造成挤压。而钢制的沉箱也可以保证“南海Ⅰ号”不受海浪的冲击。

    吴建成说,“南海Ⅰ号”23日拖至“水晶宫”前的临时码头后,将用气囊拉移的方法“送”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这种方法也是打捞部门经常使用的常规方法,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保证拉移过程中古船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南海Ⅰ号”出水,中国水下考古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新华社广东阳江12月22日电(记者赖少芬、郑天虹)“南海Ⅰ号”22日整体浮出水面,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古沉船方式取得成功。一些考古专家表示,“南海Ⅰ号”的成功打捞,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说,“南海Ⅰ号”从最初被发现的1987年到现在,20年来一直引领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

    “南海Ⅰ号”被发现的同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成立,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开始。由于起步之初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设备以及资金的支持,对“南海Ⅰ号”的探摸一直相当艰难。

    早期的水下考古工作者是通过赴海外学习和邀请国外专家来中国讲学逐步培养起来的,在不断考古实践的过程中,中国的水下考古渐渐起步。3年后,组建起中国第一支水下考古专业队伍。10多年间,这个队伍从最初的11人发展到现在的近60人。

    魏峻认为,从发掘的具体技术与设备上来讲,国内水下考古和国际上没有太大的差距。中国水下考古最主要的创新是针对中国水域特点进行的调整:在国外水域的能见度比较好,在中国海域能见度比较差,中国在浊水甚至能见度为零的条件下进行水下考古工作总结了很多经验。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泥沙按照原状密封在沉箱内,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岸上,再进行考古发掘,目前这种整体打捞的方式在世界水下考古领域还没有先例。

    事实上,水下考古水平较高的一般是发达国家,这是一个很花钱的、需要很大技术设备支持的项目,国际上也只有法国、瑞典、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瑞士、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做,不发达的国家很少有开展水下考古的。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崔勇表示,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水下考古所取得的成就和规模不亚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南海Ⅰ号”的出现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中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南海Ⅰ号”进行打捞、保护和发掘,包括对古船、瓷器和一系列出水文物的保护问题,很多学科的专家都参与了研究和实践,为今后的水下考古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相关链接
· “南海Ⅰ号”出水:世界首创古沉船整体打捞成功
· “南海Ⅰ号”将出水 广东省省长专程探“新家”
· "南海Ⅰ号"打捞重新"开工" 开始对沉井进行静压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