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17名内陆冰盖考察队员临行前合影。当日,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17名内陆冰盖考察队员正式启程,向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区域挺进。这是我国科考队员继2005年1月18日成功实现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冰穹A之后,再一次奔赴南极“冰盖之巅”。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新华社南极中山站12月22日电(记者张建松)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17名内陆冰盖考察队员22日正式启程,向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区域挺进。
这是我国科考队员继2005年1月18日成功实现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冰穹A之后,再一次奔赴南极“冰盖之巅”。
从全国各地遴选的17名科考队员,此行将历时70天左右,从海拔200多米的冰盖边缘登上冰穹A区域,开展一系列科学考察活动,为我国在南极大陆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选址做前期准备,同时执行“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的核心计划——熊猫计划。
他们将具体执行8项科学考察任务,系统地开展冰川学、地球物理、天文学、测绘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综合考察,同时进行冰穹A深冰芯钻探位置、天文环境和中国南极内陆考察站建站选址的调查。
整个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都被厚厚的冰所覆盖,犹如头上戴了一顶巨大的“帽子”,被称为“冰盖”。位于南纬80度22分、东经77度22分的冰穹A,不仅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区域,也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南极科学研究的制高点。
冰穹A区域覆盖的“甘伯采夫”冰下山脉,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发现造山运动新机制的地方;其独特的穹状顶部地形特征,被认为是研究南极冰盖形成与演化最理想的场所以及最具潜力获取最古老冰芯的钻取地点;此外,冰穹A在理论上还极有可能是南极地区最好的天文观测站址。在冰穹A区域开展长期科学观测,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12年间,我国科考人员曾5次深入南极冰盖腹地进行科学考察。2005年1月18日,我国12名科考队员成功抵达冰穹A,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支从地面到达“冰盖之巅”的队伍。
通讯:亮剑“冰盖之巅”,一项“多美”的科学探索
——我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启程侧记
新华社南极中山站12月22日电(记者张建松)嘹亮的国歌奏响在空旷的南极冰盖边缘,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雪白的天地间显得格外醒目。在整装待发的内陆冰盖考察车队前,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魏文良,端起一碗壮行酒,为17位即将奔赴“冰盖之巅”的科学勇士送行。
此行来回2600多公里,茫茫前路,有深不可测的冰裂隙,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暴风雪,有危机四伏的白化天气,更有许多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送行的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一路珍重,平安归来!
连日来,紧张的冰上卸货、装运物资等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使许多内陆冰盖考察队员十分辛苦疲惫,在南极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许多人的皮肤瞬间变得黝黑。出征在即,洋溢在他们脸上的,却是万丈豪情。
亮剑“冰盖之巅”,一项“多美”的科学探索!我国考察队员对南极冰盖冰穹A(DOME A)的形象音译,正是此时此刻人们心情的真实写照。
在国际南极科学研究的大舞台,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姗姗来迟,但在短短20多年里,我国正迎头赶上,一步一步从极地科考大国向科考强国迈进。
白茫茫的“冰盖之巅”,见证了我国一批又一批科考勇士们的梦想。我国科考队不仅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支从地面到达“冰盖之巅”的队伍,而且科考队员在这里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在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中,我国科学家提出的熊猫计划,得到了各国科学家的积极响应,被确定为“国际极地年”核心研究计划之一。
儒雅博学的冰川学家孙波,担任我国此次内陆冰盖考察队队长。被誉为我国南极内陆考察“第一机械师”的徐霞兴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他的最佳搭档、优秀的机械师崔鹏惠,也再次从青海来到了南极。这三位曾经登上过冰穹A的老英雄,将带领我国一批年轻的冰盖考察健儿,奔赴“冰盖之巅”。
在过去12年里,我国一批又一批内陆冰盖考察队员以自己的行动表明,我国在南极探索冰穹A的征程,不仅集中了人类探求地球奥秘的一切艰难与险阻,而且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坚强的品质和最优秀的文化品位:协作与奉献、忠诚与无畏、激情与浪漫。
“在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心中,冰穹A已经不仅仅是南极冰盖的地理高点,不仅是集冰盖科学于一体的冰砌高地,而且是一种高素质的象征,是中国科考队员借以张扬激情、科学探索、创新求实的一种形式和载体,”孙波队长说。
冰盖考察 安全为先
新华社南极中山站12月22日电(记者张建松)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17名内陆冰盖考察队员22日启程,奔赴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冰穹A。保障队员的安全,是此次也是历次内陆冰盖考察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考察队此次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例如每天北京时间22时与中山站电话联系一次,通报行程和进展;如遇到意外情况,将在第一时间向第24次科考队领队魏文良汇报;如现场条件不适合继续考察,则卸掉物资就地返回,以确保人员安全。
为应对冰裂隙、暴风雪、白化天气等恶劣环境和天气,冰盖考察队也根据以往经验,制定了多种方案。例如遇到冰裂隙时,必须在探测出安全通道后方能通行;在穿行冰裂隙区时,尽可能从预定路线东侧绕行;出现包括短波电台、铱星手机等通信手段无法与中山站和外界实现联系的情况,车队迅速按原路返回。
为应对考察队员突然发病,随队医生携带了高压氧舱、除颤仪、呼吸机、氧气瓶等急救器材和大量急救药品。考察队同时规定,如果有人员发生必须返回治疗的伤病,车队轻装后,全体返回至直升机可到达位置送回伤病员;在超过中方救援范围的情况下,将通过短波电台和铱星电话联系澳大利亚凯西站、戴维斯站和俄罗斯进步站等,寻求国际航空力量营救。
此外,在此次考察过程中,随队医生还携带了多种先进的医学检测仪器,对考察队员的心、脑、肺、血液循环等系统进行动态监测,以配合中国医学科学院有关科研人员开展高寒复合低氧的医学研究。
内陆冰盖考察的装备,代表了我国南极科考水平。在此前的考察中,我国主要使用德国凯斯鲍尔公司的PB系列雪地车。为了提升装备水平,本次考察首次使用了两辆新购置的卡特彼勒雪地车。可以说,本次考察是迄今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也是装备最为精良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