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十项扶持政策齐发力 促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 韩洁、罗沙)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曾晓安24日说,为解决今年5月以来猪肉生产供应偏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问题,今年以来财政部门共出台十项政策支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全国财政为此投入152亿元。
曾晓安在中国政府网回答网民提问时介绍说,财政部出台的十项扶持政策包括,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疫病防疫补助、生猪良种补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强制扑杀补偿、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补助、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完善生猪生产消费监测预警体系、增加猪肉储备规模、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等。
曾晓安用“猪粮安天下”来解释十项扶持政策集中出台的原因。他说,生猪价格波动过大,不利于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猪肉市场的稳定供应。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农民稳定增收。同时,猪肉价格过高,有可能带动其他副食品价格上涨。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政策主要是弥补市场的不足,解决生猪生产的特殊问题,提供公共性服务,目的是要构建一个有利于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曾晓安说。
对于网民关心的政策持续性问题,曾晓安表示,这十项政策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整个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不管猪肉涨价也好,下跌也好,政府都会根据相应的情况来进行政策的设计以及政策力度的调整。
他指出,猪肉少的时候,国家要大力支持,要扶持生产。但是猪肉多的时候,国家也不能不管,也要扶持生产,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引导农民合理生产,调控好市场。“生猪的生产和供应和其他农产品一样,供求会有波动,价格肯定会有涨有跌,农民受益也会有多有少。特别是多的时候的问题可能比少的时候更要关注。”
为此,他强调,一方面,我国将抓紧完善生猪监测预警体系,掌握生猪生产供应、消费各方面的动态情况,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引导社会有序生产,避免一哄而上。对此,中央财政已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这项工作。
另一方面,在调控生猪市场上,将通过增加国家的储备肉规模,合理调整储备的结构和布局,来发挥国家储备“蓄水池”的作用。多的时候适当的收一些,将来少的时候再拿出来卖掉,减少生猪价格波动的幅度。
此外,他指出,为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还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从2008年7月1日到2009年6月30日这一个年度内,国家对能繁母猪的补贴标准翻了一倍,增加到每头100元,体现了政策的连贯性,有助于推动生猪产业的持续发展。
财政部:确保支持生猪发展的152亿元分配公平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 罗沙、韩洁)财政部有关负责人24日表示,今年财政出台的十项支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政策共计将投入152亿元,财政部门将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保证资金分配公平、补贴到位,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曾晓安在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时说,每个专项资金都制定了专项办法,十项资金都有制度,对扶持的对象、扶持的范围、扶持的重点做出明确规定。此外,对资金的分配将采取公开、公平的方式。同时加强宣传和监督检查力度,让养殖户充分了解各项政策的具体内容。
生猪调出大县是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晓安表示,财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落实好这项资金的分配。
一是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将奖励资金分配到253个县(农场)。二是专门召开工作会议,要求各地按规定落实奖励资金分配,并明确落实工作的好坏与下一年度奖励资金分配挂钩。三是将在明年初组织开展奖励资金专项检查。
财政部农业司副司长卢贵敏同时表示,目前财政促进生猪生产方面对养殖户的补贴主要有两项:一是能繁母猪饲养补贴,二是生猪良种补贴。
他介绍说,政府在能繁母猪饲养补贴方面建立了四项制度。一是普惠制。不管是散养户还是规模养殖户,只要饲养能繁母猪就会得到补贴。二是公示制。将能繁母猪补贴标准、受益农民及补贴金额等内容进行张榜公示。三是直补制。县级财政部门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将补贴资金直接兑付到农户。暂时不具备实行“一卡通”或“一折通”的地方采取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四是举报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都设立了补贴资金的举报电话,及时处理农民的举报事项。
在生猪良种补贴方面,政府实行了三项制度,一是招标制。通过招投标确定种猪场或供精单位。二是公示制。三是结算制。采取先配种后结算的方式,根据配种结果与种猪场或供精单位结算补贴资金,如果达不到配种要求,就不给予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