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世界竞跑
——2007年我国重大科技创新事件回顾

    新华社上海12月27日电(记者王蔚、张晓晶)2007年,我国的科技工作者继续参与世界竞跑。当那个凝聚着中国人智慧、理想和创造的航天器奋力挣脱地球引力、冲向月球轨道并开始环绕时,在我国流传千年的“嫦娥奔月”神话终于得到了新的诠释。这一年,我国科学家在南极调试安装光学“天文眼”,要研究宇宙暗物质、暗能量;布阵北斗导航卫星,敢与GPS争锋;争分夺秒,探求遗传生命的信息,试图利用基因进行疾病预测和检测,为人类疾病治疗作出一份贡献……

    “嫦娥”飞天,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深空探测时代

图表:“嫦娥一号”—第一幅月面图像局部三维景观图亮相 新华社发

    2007年10月24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一个多月后的11月26日首幅月图亮相——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嫦娥”飞天,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南极科考,中国造天文望远镜架设南极最高点

    12月11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破冰前进。 经过长达29天的航行,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于当日顺利到达南极中山站。 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11月12日,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启程,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奔赴南极。科考队员将踏上南极内陆最高点南极冰穹A,开展冰川、天文、地质、地球物理学等37项科学考察工作。

    由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4架测光望远镜目前正在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海拔约4093米)调试安装,将于2008年5月在南极投入使用,目的之一在于研究宇宙暗物质、暗能量。

    “翔凤”揭开面纱,我国首架新支线飞机总装下线

   12月21日,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700在上海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12月21日,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700在上海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这标志着我国重大自主创新工程ARJ21飞机的研制工作全面完成,“中国造”正式跻身世界民用客机行列。

    ARJ21是70座至110座级的中、短航程新型涡扇支线飞机,我国具备自主确定飞机构型、性能、系统综合和发展方向的能力,拥有完全独立的设计权。首架飞机为90座级,最大航程约为2000海里,计划于2008年3月首飞。

    “和谐号”动车组横空出世,中国人出行更快捷

    这是刚刚下线的时速300公里动车组(12月22日摄)。12月22日,我国首列国产化时速30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CRH2-300)竣工下线。这是我国铁路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取得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铁路客运装备的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自主研制时速300公里动车组的国家。  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12月22日,我国首列国产化时速30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在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竣工下线,由此我国继日、法、德之后,成为世界上第4个能够自主研制时速300公里动车组的国家。“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将于2008年8月1日起在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新技术带来了新生活,动车组的研制成功给百姓创造了更加快捷的出行方式。现在,北京至沈阳只需3小时59分钟、压缩了1小时33分钟。随着时速300公里动车组的运营,人们出行将更加便捷。

    “南海一号”成功打捞,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新台阶

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新华社记者 陈学思 摄

    12月26日,“南海一号”完全登陆、实现整体打捞成功。在全无先例和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破解了起浮出水、海上运输、登陆多项技术难题,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备受世人关注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从2001年至今,考古人员已打捞出4000多件金、银、陶瓷类器物以及6000多枚宋代铜钱。根据初探,“南海一号”船舱内还保存着6万-8万件古代文物,价值非凡。

    “北斗”自主卫星导航系统,敢与GPS争锋

    2月3日和4月14日,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NSS)进入新的发展建设阶段。

    2000年10月、12月和2003年5月我国成功发射了3颗北斗试验卫星。正在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在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成,是一个面向全世界的开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这一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预计2010年前后可与目前广泛使用的美国GPS系统功能相当,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基本的无源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第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

    10月11日,我国科学家对外宣布,成功绘制完成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这也是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序列图谱。该项目是我国科学家继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谱10%任务后,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的100%中国人基因组图谱。

    这项在基因组科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科学成果,对于我国乃至亚洲人的DNA、隐形疾病基因、流行病预测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这一项目是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生物信息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的科学家共同发起并承担的。

    闪联标准,有望成为全球3C协同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11月中旬以投票表决的方式,确认中国提交的闪联技术标准为最终委员会草案。最终委员会草案对国际标准的产生具有决定性影响。按照相关的审查程序和时间表,闪联有望在2008年成为全球首个3C协同国际标准。

    3C是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的英文简称,被视为IT产业的核心。但由于技术标准不统一,国际上这3类产品的互联互通一直存在巨大障碍。由联想、TCL、康佳等企业发起,信息产业部成立闪联工作组制定的闪联技术标准,克服了驱动、端口、网络配置不兼容等难题,可以在电脑、电视、数码相机、手机等3C产品之间自动识别、无线联通,目前已分别被信息产业部、建设部采纳为国家推荐性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科学是分分秒秒的,是穿越时空的,科技工作者又必须耐得住岁月的寂寞。岁末将至,我们向他们致以新年的问候。我们共同仰望深邃的苍穹说:你好,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