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的南四湖人工湿地,绿意浓浓,美不胜收。陈宝成摄
南四湖,三百里,莲藕千亩芦万顷;微山水,一路歌,清流朝北向冀津。
进入12月,山东济宁市南四湖流域的农民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割芦竹、挖莲藕、晒菱角,新薛河入湖口5000亩湿地上,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湿地给当地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也使南四湖水质近年来得到明显改善。
“济宁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担负重要调蓄功能的南四湖沟通4省32个县市区3.17万平方公里流域的河流,确保调水水质安全的任务艰巨而光荣。”济宁市委书记孙守刚说,“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我们将加大力度实施‘碧水行动’攻坚战役和人工湿地净化水质工程,使南水北调治污取得新进展,同时促进湖区群众持续增收。”
退耕还湿:保水增收两不误
南四湖地处山东南部,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连接而成,总面积1266平方公里,承接着鲁豫苏皖4省53条河流。几年前,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上游造纸、化工等企业排放污水,使南四湖约38万亩湿地遭到破坏。
2005年3月起,济宁市在新薛河入湖口实施人工湿地示范工程,陆续建成人工湿地、修复原始生态湿地6.5万亩。如今,湿地对污染水的降解效果已初步显现:在湿地植物茂盛期,COD(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为50%左右,总磷去除率为60%,氨氮去除率可达65%以上。日前,相关部门对南四湖水质进行采样监测,结果显示,多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要求。
“湿地净化了水面,野鸭子、红鹳子来这儿筑巢,多年不见的毛刀鱼也回到了微山湖。”站在黄澄澄的芦竹前,微山县昭阳街道西万三村的张延亮兴奋地说。
湿地建设带动了农民增收。2006年,张延亮种植3亩芦竹,亩均收获1.5吨,按每吨500元计算,收入2000多元。“这还不算补贴的钱。”他说,“政府每亩给400元补贴,芦竹种子免费提供,还出面与3家造纸厂签订长年收购合同,使大伙没了后顾之忧。”
在微山县昭阳浅水藕种植基地,记者见到负责人樊祥斌。“眼下正是莲藕收获季节,销量大,价格也不错。”樊祥斌说,“政府特别支持湿地建设,7月,10号台风带着冰雹,把莲藕砸得东倒西歪,第二天政府就给了10万块钱补助。”
治、用、保:开拓治污新思路
“开车一路向南行,闻到臭味到济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时,不少人担心济宁的工业污染影响调水质量。对此,济宁市强调,一定要通过“治、用、保”三项措施,确保南四湖达到Ⅲ类水质要求。
山东省南四湖东平湖环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建军介绍,“治”就是通过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从上游源头治污。这方面,济宁执行的排放标准比国家标准更严格,如南四湖距入湖口15公里以内的重点保护区COD排放标准要小于60mg/L,15公里以外一般保护区要小于100mg/L。“用”是污水处理后不直接入湖,而是回用于生产、农业灌溉或城市景观设施。“保”是将未利用的水引入湿地,自然净化,最终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我们已经发展到以用为主、以治为辅的新阶段,污水基本零排放。”谈起水污染治理,山东菱花集团董事长江保安信心十足。
菱花集团制造味精要用大量的水,如何实现零排放?江保安带我们来到生产厂区,指着一座巨大的机器说:“这叫四效蒸发装置,一天能处理高浓度发酵废液1500立方米,从中提取15吨菌体蛋白、130吨硫酸铵、85吨脱盐液等副产品。经过提炼后的冷凝水全部回用于生产。”
“有了环保科技作保障,废水也可创效益,还能让企业少排水、排达标的水,为保障南水北调的水质做出贡献。”江保安说。(记者 马跃峰 崔 鹏)
[背景链接]
为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济宁市在建设新薛河5000亩人工湿地的基础上,又在高楼乡、昭阳彭口闸村、留庄镇扩大人工湿地3000亩,在高楼乡设立5万亩原始生态湿地保护区。“十一五”期间,济宁将修复湿地24万亩,退耕还湿1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