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苏通大桥不是一座普通大桥 而是自主创新的成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1月04日   来源:人民日报

    横跨长江两岸的苏通大桥,拉近了苏北与苏南的距离,也使南通到上海的时间从三个小时缩短到一个小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大桥,而是自主创新的成果。这座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创造了桥梁史上的四个世界之最:最大主跨、最深基础、最高桥塔、最长拉索。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人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成就。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同志赞叹:“以苏通大桥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建设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苏通大桥建设来之不易。在难以逾越的长江天堑面前,在难度很高、错综复杂的庞大工程面前,是引进技术,还是自主创新?具有创新传统的江苏交通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他们提出:江苏地少人多,环境和资源承载力较弱,江苏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创新获优势,以发展水平保领先,以节约环保出亮点。他们还提出了一个有名的质量公式:“优质的工程=科学的技术+优质的材料+精细的施工+严格的监管+科技创新”。通过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在特殊地基处置、大型桥梁隧道施工、质量通病防治以及环境保护、智能化交通工程等方面,江苏交通系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用现代科技成果打造出了交通精品工程,特别是在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等方面达到了国内较高水平。苏通大桥工程建设伊始,大桥建设指挥部就制定了《苏通大桥科技创新纲要》,明确提出科技攻关目标和实施计划。“千米跨径斜拉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被列为交通部“十一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苏通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被科技部批准立项,成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第一个重大工程项目。迄今为止,苏通大桥共有16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两项已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成果已被其它工程借鉴和应用。

    苏通大桥的成功实践说明,重大工程项目集聚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势和强大的、有针对性的应用需求,是拉动自主创新的重大契机,我们务必珍惜重大工程赋予我们的创新机遇,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技进步和费用节省。苏通大桥的斜拉索需要用一种特殊的高强度钢丝制作,这种钢丝此前只有日本能够生产,价格昂贵。面对苏通大桥的迫切需求,国内钢铁企业迅速行动起来,集中力量研发,最后宝钢集团获得成功。让我们自豪的是,世界第一斜拉桥是由宝钢的钢索拉起来的。

    苏通大桥的成功实践还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工程项目,固然要遵循市场规律,但市场不是万能的,精神因素依然不可或缺。要实现自主创新,必须有一种不甘落后、不甘平庸、自立自强、奋发进取的志气,必须有一种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我们攻克技术难关、实现自主创新的精神源泉和强大动力。

    苏通大桥不普通。它给予我们的是创新的成果,创新的自信,创新的志气,创新的激情。千千万万座“创新大桥”的建设,必将连结起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坦途。  (汪祝君)

 
 
 相关链接
· 苏通大桥即将合龙 南通将融入上海"1小时都市圈"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