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西台村新建的村卫生室投入使用,配备的两名乡村医生也入驻其中。建设村级卫生室,是青海省加强农牧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一环。
青海农牧区自然条件差,医疗基础设施弱、医疗人员短缺。据测算,全省卫生技术人员的人均服务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余倍,直接导致农牧民“看病难”。
为此,青海省统筹安排资金1.06亿元,计划到2008年底,在全省农牧区重点建设3247个村卫生室。截至2007年底,青海已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610个,改造了11所县医院、5所县妇幼保健站、4所县中藏医院和73所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在农牧民居住分散,传染病、地方病多发的青南地区,省里为111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流动卫生服务车,由乡镇卫生院定期深入村、组开展巡回服务。
为解决农牧区医疗人员短缺、服务能力弱等问题,青海省实施以重点培训县级优秀临床医师和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带专业、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两培双带”和“万名乡村医生培训”项目。2007年以来,累计培训各级医疗技术人员853人、妇幼卫生专业人员3705人、乡村医生4214人、乡镇卫生院长420名。
针对村医学历水平普遍偏低、队伍不稳的情况,青海省适当放宽乡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晋升条件,使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的乡村医生晋升中级技术职务。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地区,提高乡村医生的工资待遇,吸引卫生专业人员到农牧区工作。(记者刘鑫焱)
“前两年,小病到县上,一般病都要到州上,甚至去西宁。”共和县西台村党支部书记万登云说,“现在普通病基本可以在乡上、村上治疗,省时省心也省钱。”调查显示,现在青海省有92.4%的农牧民首诊在乡、村,79.5%的农牧民住院首选县、乡,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