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到达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1月0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极长城站1月7日电(记者 张建松)茫茫南极内陆冰盖的高原地区不仅气候恶劣,而且高原反应对考察队成员也是一大挑战。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6日到达海拔3000米以上的南极高原,目前队员们身体和精神状态良好,车辆及设备状况正常。

 

    12月22日,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17名内陆冰盖考察队员临行前合影。当日,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17名内陆冰盖考察队员正式启程,向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区域挺进。这是我国科考队员继2005年1月18日成功实现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冰穹A之后,再一次奔赴南极“冰盖之巅”。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据考察队队长孙波通过卫星电话介绍,截至1月6日,考察队已行进到海拔3156米、距离中国南极中山站947公里处。但连日来,冰盖表层雪比较松软,车辆行进缓慢,耗油量增加。

    为及时掌握队员们的高原反应状况,进入海拔3000米的高原地区后,随队医生唐德培对队员们进行了“高原病症状评估”。这项工作是配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对南极内陆考察“低氧高寒”环境下的人体医学和保障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据专家介绍,由于南极内陆气温很低,寒冷将加速人体对氧气的需求,内陆冰盖的海拔3000多米,相当于普通高原海拔4000多米的缺氧环境,海拔4000多米的冰穹A地区相当于普通高原海拔5000多米的缺氧环境。缺氧对人体各系统均有影响,导致人体劳动能力降低,急、慢性高原病的发生就是缺氧的综合反应。

    在中国此前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中,曾有一名队员在海拔4033米处发生过严重的高原反应。为防止这类事件再次发生,在此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之前,考察队候选队员曾专门到西藏进行选拔训练,个别队员因低氧环境下的适应性不佳而落选。

    此外,考察队还携带了大量急救器材和药品。在考察过程中,随队医生每天对队员的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检测,在到达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区后,还将监测队员的心、脑、肺、血液循环等系统,全面展开高寒复合低氧的生理学和医学研究。

中国首次在南极内陆冰盖部署地震观测台站

    新华社“雪龙”号1月5日电(记者张建松)正在向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前进的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4日在距中国南极中山站806公里的雄鹰营地附近成功安装了一套低温宽频地震观测设备。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内陆冰盖部署地震观测台站。

    考察队队长孙波在铱星电话中说,为保证地震观测数据的准确,避免人为噪音干扰,考察队员选择在离雄鹰营地500米以外的地方安装地震观测台站设施。此外,在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后,考察队还将部署第二个地震观测台站。

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平安穿越冰裂隙密集区

    新华社“雪龙”号1月3日电(记者张建松)幽深莫测的冰裂隙,是南极内陆冰盖考察的一大“拦路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近日平安穿越一片冰裂隙密集区,截至2日已行进至距离中国南极中山站670公里处。

    据考察队队长孙波在铱星电话中介绍,1月1日,内陆车队在行进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冰裂隙。第一辆雪地车开过后,便能看到露出雪面的冰裂隙,冰裂隙宽约60厘米至70厘米,与雪橇“脚”的宽度相当。车队为此采取的办法是让前车探路,发现裂隙后让后车绕行。车辆最终全都安全通过冰裂隙密集区,没有出现问题。

 
 
 相关链接
· "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5日到达中国南极长城站
· 中国首次在南极内陆冰盖部署地震观测台站
· 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平安穿越冰裂隙密集区
· 海洋局: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开始全国选拔队员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