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有12位科学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吴晶晶、邹声文)引人关注的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日揭晓,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闵恩泽院士和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获此殊荣。至此,我国已有12位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以其权威性和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此前,李振声、叶笃正、吴孟超、刘东生、王永志、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和金怡濂10位科学家已荣膺这一奖项。
按照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这次获奖的闵恩泽院士1924年2月出生,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吴征镒院士,1916年6月出生,著名植物学家,是中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权威学者,他编著了《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和《中国植被》等专著,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他提出的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种质资源库”的建议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出了前瞻性的部署。
鼓励“十年磨一剑” 国家科技奖力倡良好学风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孙闻、顾瑞珍)8日揭晓的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中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多年甚至十年以上研究的成果,反映了我国科技人员潜心研究的良好学风。
2007年度获奖项目中有许多是我国科技人员团结协作、潜心攻关多年的成果。例如,由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等单位完成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就是几代科技人员经过长期、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在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并举,形成了一整套先进技术,保证了史无前例的大型复杂河口治理工程的实现。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主任陈传宏介绍,奖励办着力通过国家科技奖的推荐和评审,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在推荐、评审中,严格限制推荐材料的数量,力图遏制项目拼凑现象,防止科学研究中盲目追求论文数量的不良倾向。同时,通过严格规定项目获奖候选人的条件和加强对候选人资质的审查,防止项目完成人搭车等不良现象。
陈传宏说,2007年,奖励办特别加强了对项目完成人的实质性贡献的评价。推荐时,要求写明获奖候选人参加项目研发的工作量,明确获奖候选人对科学发现点、技术发明点以及技术创新点的具体贡献,并需提供知识产权、发表论文等能够证明学术贡献的旁证材料;评审中,要求项目主要完成人到会答辩,并专门介绍项目所有获奖候选人的贡献,以便评委在评审过程中对完成人贡献进行评价、把关。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对项目没有实质性贡献的完成人搭车现象,进一步杜绝了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倡导了优良的学术风气,使真正在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研发人员得到肯定和激励。
青年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孙闻、顾瑞珍)纵观8日揭晓的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一大突出亮点就是,青年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获奖人员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61%。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项目共90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33%。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中61.5%,国家技术发明奖第一完成人中46.2%,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25.5%有海外留学经历。这些数据一方面反映我国人才战略成效显著,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国家科技奖励在发现、凝聚和培养尖子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主任陈传宏介绍说,在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推荐中,鼓励推荐一个人作为获奖候选人的项目,以加强对尖子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奖励,让更多的尖子人才特别是青年人借助国家科技奖励平台脱颖而出。
国家科技奖励突出“原始创新”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吴晶晶、邹声文)8日颁发的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总数达到90项,突出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在逐步增强。
“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是反映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今年这两个重要奖项的获奖项目总数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说明近年来我国的科学理论、技术原理和技术方法等原始性创新成果数量不断增加。”国家科技奖励办副主任胡晓军说。
据介绍,国家科技奖励在推荐和评审中,也通过调整推荐指标和奖励指标等措施,进一步突出了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推动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
今年多个获奖项目在原始性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取得了被国际公认的领先科研成果。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项目“热河脊椎动物群的研究”,科学家通过近10年的工作,在鸟类及其飞行和羽毛的起源,恐龙、翼龙、早期鸟类、哺乳类和两栖类的进化,地层学以及热河生物群的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原创性成果,发表相关的SCI论文78篇。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其研发的多项技术国外均未掌握,装置的准确度为世界第一,比国外最好的同类装置高10倍以上。
对专利和知识产权的重视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的核心技术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9项通用项目共获得发明专利236项。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超细橡胶颗粒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技术”一个项目就获得发明专利23项。
透视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孙闻、顾瑞珍)8日公布的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获奖项目中,由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占57%,获奖企业共获得发明专利189项,说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开始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投入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主任陈传宏介绍,国家科技进步奖作为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奖项,重点奖励关键技术、系统集成的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实施了有效激励,促进了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据了解,在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获奖项目中,有28%的项目是以企业为主完成的。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都是以企业为主完成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
同时,企业在加强自身科技能力建设、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创新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大学、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更加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中有22.4%的项目有民营企业参与完成。陈传宏说,从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颁授情况看,我国专利、标准战略的实施卓有成效。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的核心技术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中取得专利、技术标准的项目比重有了显著的增加。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39项通用项目共获发明专利23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获奖项目中,有104项取得发明专利,占获奖总数的38.5%。
新闻背景:我国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我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这些奖项每年评审一次。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这两个奖项不分等级。其他三个奖项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分为一、二等奖两个等级;对做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的公民,对完成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可以授予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