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记者顾瑞珍)国家海洋局15日发布2007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海洋灾害16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37亿元,死亡(含失踪)161人。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2007年我国海洋灾害较往年偏轻,1989年至2006年的年平均经济损失为124亿元,死亡失踪人数339人。
据介绍,全年共发生13次台风风暴潮过程,较上年增加4次,其中7次造成灾害,受灾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广东省和海南省沿海。发生17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2次造成灾害,受灾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山东省沿海。风暴潮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为87.15亿元。
2007年度台风风暴潮过程多,灾害发生次数多,灾害造成的损失小。2007年3月3日,渤黄海地区发生了196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温带风暴潮灾害,其中山东省和大连市受灾最为严重,山东省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21亿元;大连直接经济损失18.60亿元。
2007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82次,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其中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为25次,面积约1906平方公里。主要有毒赤潮生物为棕囊藻、多环旋沟藻、米氏凯伦藻等。东海仍为我国赤潮的高发区,较大面积赤潮集中在浙江沿海海域。
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记者顾瑞珍)国家海洋局15日发布的2007年《中国海平面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近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显著,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
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李海清说,国家海洋局加强了海平面上升影响评价工作,海平面上升与异常气候事件进一步加重了风暴潮、赤潮、咸潮入侵与盐渍化等海洋灾害。
李海清介绍,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毫米。其中,天津沿岸上升最快为196毫米,上海次之为115毫米,辽宁,山东、浙江上升均在100毫米左右,福建、广东较低为50至60毫米,总体趋势为北快、南缓。
公报显示,200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年,仍高于全球海平面1.8毫米/年的上升速率。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2.2毫米/年、2.5毫米/年、3.1毫米/年和2.4毫米/年。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韩庚辰说,气候变化与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近30年来,我国沿海气温上升1.1℃,海温上升0.9℃,同期我国沿海海平面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幅度达90毫米。2007年9月,我国东南部沿海持续受偏东南的副热带高压影响,该地区经历了历年来最严重的高温天气,同期沿海海平面异常偏高,比常年高96毫米。预计未来1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将比2007年上升32毫米,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幅度介于18至39毫米之间。
李海清说,极端气候事件与海平面上升共同作用,加重了海洋灾害。2007年,我国沿海经历了暖冬、异常高温、干旱、雪灾、极端温带风暴潮等多起极端气候事件。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加重了风暴潮、咸潮入侵、赤潮等海洋灾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全年发现海洋赤潮82次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记者顾瑞珍)国家海洋局15日发布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指出,我国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年发现海洋赤潮次数和面积分别为82次和11610平方公里,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海域。
公报指出,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但污染程度依然严重。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状态。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比2006年减少约0.4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渤海海域污染依然严重,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31%,比2006年增加约0.4万平方公里。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介绍说,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监测的18个生态监控区中,约78%的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水体富营养化、生境丧失或改变、河口产卵场退化、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等。
李晓明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继续加大对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测力度,在实施监测的573个入海排污口中,约87.6%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主要超标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磷酸盐、悬浮物和氨氮等。广西、江苏和浙江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比例居全国前三位。